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司马迁《五帝本纪赞》
标题注音:
sī mǎ qiān wǔ dì běn jì zàn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7,766 司马迁《五帝本纪赞》 2 00:00:07,766 --> 00:00:14,433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3 00:00:14,433 --> 00:00:27,000 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 4 00:00:27,000 --> 00:00:36,900 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 5 00:00:36,900 --> 00:00:55,533 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6 00:00:55,533 --> 00:01:00,000 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7 00:01:00,000 --> 00:01:13,966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 8 00:01:13,966 --> 00:01:21,333 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 9 00:01:21,333 --> 00:01:30,133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10 00:01:30,133 --> 00:01:38,400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注音:
tài shǐ gōng yuē xué zhě duō chēng wǔ dì shàng yǐ rán shàng shū dú zǎi yáo yǐ lái ér bǎi jiā yán huáng dì qí wén bù yǎ xùn jiàn shēn xiān shēng nán yán zhī kǒng zǐ suǒ zhuàn zǎi yú wèn wǔ dì dé jí dì xì xìng rú zhě huò bù chuán yú cháng xī zhì kōng tóng běi guò zhuō lù dōng jiān yú hǎi nán fú jiāng huái yǐ zhì zhǎng lǎo jiē gè wǎng wǎng chēng huáng dì yáo shùn zhī chù fēng jiào gù shū yān zǒng zhī bù lí gǔ wén zhě jìn shì yú guān chūn qiū guó yǔ qí fā míng wǔ dì dé dì xì xìng zhāng yǐ gù dì fú shēn kǎo qí suǒ biǎo xiàn jiē bù xū shū quē yǒu jiàn yǐ qí yì nǎi shí shí jiàn yú tā shuō fēi hào xué shēn sī xīn zhī qí yì gù nán wéi qiǎn jiàn guǎ wén dào yě yú bìng lùn cì zé qí yán yóu yǎ zhě gù zhù wéi běn jì shū shǒu
正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br /> 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br />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br /> 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称道五帝,那已是很久远的事了。但《尚书》只记载了尧以来的史事,而诸子百家谈论黄帝,他们的记述不典雅可信,士大夫们难以称道这些内容。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儒家学者中有的并不传习。<br /> 我曾经向西到过崆峒山,向北经过涿鹿,向东接近大海,向南渡过长江、淮河,到过的地方,年长的人常常各自称说那里是黄帝、尧、舜曾经活动过的地方,各地的风俗教化原本就不相同。总的来说,那些不背离古文记载的说法比较接近史实。<br /> 我看《春秋》《国语》,它们阐发《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很明显,只是儒生们没有深入考察,(但)它们所记载的内容都不是虚假的。古代典籍残缺已有很长时间了,那些散失的内容却常常在其他著作中见到。如果不是喜好学习、深入思考,心中领会其中的意思,本来就难以对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br /> 我于是把相关的材料一并编排整理,选择那些记述特别典雅的内容,所以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全书的开头。
注释:
《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br /> 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br /> 雅:正确。驯:通“训”,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br /> 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br /> 《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br /> 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óng。<br /> 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br /> 顾弟:只不过。弟,同“第”。<br /> 见:音xiàn,通“现”。表见:记载。虚:虚妄。<br /> 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br /> 轶:音yì,通“佚”,散失。
创作背景: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赞》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说明了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五帝本纪》为《史记》的第一篇。司马迁在写这篇传记时,遇到了两个困难:一为史料的缺乏。司马迁决定从黄帝写起,而《尚书》所载的史实却是从唐尧开始的,前面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二为史料的真伪难辨。当时的学者多称五帝,而诸子百家传说的黄帝早已被神化、文学化,难以使人完全相信。在此种情况下,司马迁作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到各地漫游,将民间传说和信史材料相互印证;二是对现存史料进行梳理,不仅到《春秋》《国语》等史书中去寻找材料,而且对儒家的典籍的有关记载,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司马迁终于成功了,他不仅发现了民间传说和信史记载中的许多一致之处,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各地区和不同部族的文化差异,他还在《尚书》以外找到了许多可资利用的信史材料,为他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 <br /> 这篇《五帝本纪赞》乃是对《五帝本纪》写作情况的说明。司马迁在文中连续运用转折句式,用以表达其感慨和体会。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评点中,把这篇文章归结为“九转”,尽管划分略嫌琐碎,但也确实体会到作品的神韵。这些转折有的表困扰,有的表叹惋,有的表喜悦,有的表自信,均道出了司马迁写作的甘苦,造成转折委曲,往复回环的文势,颇具文简意深的效果。
简析:
此文宗旨在于说明《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作者的见解。文章先总提有关五帝最早史料,接写作者实地考察和对史料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说明作者论述的根据。全文言简意赅、曲折回环,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说明性的短文,从中可以了解到作者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712/250712司马迁-五帝本纪赞.mp3
体裁代码:
25
作者代码:
985500
体裁排序代码:
9855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