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
标题注音:
xiè tiǎo hè wáng zhōng chéng wén qín shī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700 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 2 00:00:09,700 --> 00:00:19,066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 3 00:00:19,066 --> 00:00:27,400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 4 00:00:27,400 --> 00:00:36,000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 5 00:00:36,000 --> 00:00:43,966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注音:
liáng fēng chuī yuè lù yuán yǐng dòng qīng yīn huì fēng rù huái bào wén jūn cǐ yè qín xiāo sè mǎn lín tīng qīng míng xiǎng jiàn yīn wú wéi dàn róng yǔ cuō tuó jiāng hǎi xīn
正文:
凉风吹月露,圆景动清阴。<br /> 蕙风入怀抱,闻君此夜琴。<br /> 萧瑟满林听,轻鸣响涧音。<br /> 无为澹容与,蹉跎江海心。
译文:
秋夜中凉风吹拂,枝头暗凝的露水滴沥有声,一轮圆月高悬中天,投下皎洁的清光。<br /> 带着兰蕙花香的风多情地投入怀抱,在这如此幽静美好的夜晚,听君抚琴尽兴。<br /> 琴音如秋风吹拂草木之音,传遍树林;又如涧水轻鸣,流淌着淙淙作响的清韵。<br /> 这样一种远离尘嚣、清静无为的境界,千万不要耽误和消磨了隐逸的意兴。
注释:
王中丞:即王思远。齐武帝诏举士,竟陵王荐为吴郡丞,后拜御史中丞。《梁书》《南史》有传。<br /> 月露:月光下的露滴。<br /> 圆景:指月亮。<br /> 清阴:清凉的树阴。<br /> 蕙气:香气。一作“蕙风”,带着兰蕙花香的风。<br /> 萧瑟:秋风吹拂草木的声音。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br /> 满林听:是说树林里的鸟也为之感动,倾耳聆听。<br /> 响涧音:是说琴声犹如溪水流淌,淙淙有声。<br /> 无为:清静无为。<br /> 澹(dàn)容与:指安逸闲适。澹,恬静。容与,悠闲自得的样子。<br /> 蹉跎(cuō tuó):失时,虚度光阴。<br /> 江海心:退隐之心。《庄子·刻意》:“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山谷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又,《后汉书·逸民传序》:“然观其甘心畎亩之中,憔悴江海之上,岂必亲鱼鸟乐林草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延兴、建武之际(494),时值秋冬之交。延兴元年(494),萧鸾辅政,王思远迁御史中丞,而谢朓此时亦为萧鸾记室,同在朝中。王思远在御史中丞任上时间不长,一上任就劾奏临海太守沈昭略赃私。而据《南齐书·沈昭略传》记载,沈昭略于建武元年(494)出任御史中丞,取代了王思远。王思远很可能失意不平后闻琴有感,因而赋诗言情。闻琴场合,谢朓不一定在场,但他看到了王思远《闻琴》诗,因而相和一首。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俊美的笔调写出秋夜闻琴的感受,在品味琴曲情调中表现自己的失意之心。其重点不在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是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这是全篇构思的显著特点。<br /> <br /> 首联写秋夜凉风月露,着意渲染清凉惑和宁静感。“吹”“动”两个动词,是描写动态的,却以动衬静,更显出了秋夜的静谧。也只有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才能听到月光下露水的轻微滴沥之声。这两句不仅写出对秋夜凉风月露的视觉、听觉与触觉感受,而且透出心理上的清润与宁静,这正是“闻琴”的适宜环境气氛与心理状态。<br /> <br /> 颔联由景及人、点明诗题。第三句进一步写到秋夜中弥漫的香气。蕙是香草,蕙风实即首句所谓凉风,此处不从触觉而从嗅觉感受着眼,故说“蕙风”。不说蕙风吹送芬芳,而说“入怀抱”,不仅把蕙风写得充满灵性与感情,仿佛知道诗人有听琴的雅兴,而多情地投入怀抱,而且写出了诗人那种愉悦感与陶醉感。古代有焚香鼓琴的习惯,“蕙风入怀抱”正是“闻琴”的最佳环境气氛。第四句方才正面点题:“闻君此夜琴。”由于前三句已经从不同角度将秋夜的清凉、静谧、芬芳描绘得很有诱惑力,有未闻琴而心先谐适、陶醉之感,因此这句只轻轻一点,就能使人对如此良夜闻琴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以不写写之的效果。<br /> <br /> 前四句在写景述事中流露出精神的超脱和心情的愉快,对这个美好夜晚由衷的高兴。同时,“凉风”“月露”“圆景”“清阴”都暗藏着一个“秋”字,秋季在诗人看来是个盛壮而易衰的季节,往往联系着时光飞逝、人生无成的感叹。所以后四句的情调由兴高采烈而转入萧瑟低沉。<br /> <br /> 颈联正面写“闻琴”。全篇中写琴声的只有这两句,如一味着力刻画,反而难以尽致传神。诗人采取虚涵的笔法,着重传达琴声所给予自己的主观印象和它的神韵意境。琴声时而激扬,时而低沉。这里将摹声、造境与传神结合起来,不仅使人对琴声的萧瑟清雅有真切的感受,而且由此产生林泉幽胜的美好联想,写得富有画面美、音乐美和诗歌意境美。由“林”“涧”又自然逗出下文。<br /> <br /> 尾联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琴声把人们带到一个远离尘嚣、充满林下风致、山水清音的境界,使人神远心驰,更增隐逸之想,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再容与迟延,以致耽误了归隐江海的时间,消磨了隐逸的意兴。<br /> <br /> 全诗境界可用一个“清”字概括。“闻琴”的客观环境气氛是清凉、清静,散发着蕙风是清香的;琴声是如林风涧音,富有清韵的;所引起的又是清逸的隐居意兴。全篇便在这“清”的境界中达到和谐的统一。在写法上,此诗与中唐描写音乐的名篇《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听颖师弹琴》等多从实处见工者不同,纯从虚处传神,即着重烘托渲染环境气氛和传达主观印象感受,不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这种写法,往往能给人以更多的联想。从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似乎可以看到其影响。
简析:
《和王中丞闻琴》是一首五言古诗。开头两句写秋月之下,有人隐隐弹琴,写景静中有动;三四句写蕙风入怀,引出闻琴,而感受已在其中;五六句正面写“闻琴”,写琴音高妙,富有画面、音乐与诗歌意境之美;最后两句是“闻琴”引起的感慨,也是全篇的归结。此诗没有具体细致地描摹琴音,而纯从虚处传神,着意渲染“闻琴”的环境气氛和诗人的主观感受,他提醒自己和友人不要耽于安逸而忘却了这“清静”的隐遁之心。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712/250712谢朓-和王中丞闻琴诗.mp3
体裁代码:
31
作者代码:
1046430
体裁排序代码:
104643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