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标题注音:
cuī hào zá qǔ gē cí · cháng gān qǔ sì shǒu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11,400 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 2 00:00:11,400 --> 00:00:20,333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3 00:00:20,333 --> 00:00:29,900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4 00:00:29,900 --> 00:00:37,500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 5 00:00:37,500 --> 00:00:46,866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6 00:00:46,866 --> 00:00:55,533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7 00:00:55,533 --> 00:01:05,466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8 00:01:05,466 --> 00:01:13,333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9 00:01:13,333 --> 00:01:21,200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注音:
jūn jiā hé chù zhù qiè zhù zài héng táng tíng zhōu zàn jiè wèn huò kǒng shì tóng xiāng jiā lín jiǔ jiāng shuǐ qù lái jiǔ jiāng cè tóng shì cháng gān rén shēng xiǎo bù xiāng shí xià zhǔ duō fēng làng lián zhōu jiàn jué xī nǎ néng bù xiāng dài dú zì nì cháo guī sān jiāng cháo shuǐ jí wǔ hú fēng làng yǒng yóu lái huā xìng qīng mò wèi lián zhōu zhòng
正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br />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br /> <br /> 家临九江水,去来九江侧。<br />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br /> <br />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br />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br /> <br />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br />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br /> 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br /> <br />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br /> 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br /> <br /> 下渚的风浪很多,采莲的船只渐渐少了。<br /> 哪能不相等待,自己独自迎着潮水归去呢?<br /> <br /> 三江五湖潮水很急,江湖上风浪常起。<br /> 女子轻如花朵,不要怕莲舟过重而不能弄潮。
注释:
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br /> 横塘:即莫愁湖,在今南京市西南。<br /> 借问:请问,向人询问。<br /> 或恐:也许。<br /> 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创作背景: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这组诗创作时间未能确证。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章捕捉人生片段里富具戏剧性的瞬间,以简笔勾勒之法,寥寥数语便让人物与场景鲜活呈现、栩栩如生。它不用浓墨重彩渲染,恰似墨笔勾勒;不借妆饰烘托,犹如素色素描;不靠布景映衬,恍若一曲男女对唱;截取主干、略去枝节,又似独幕短剧。题材虽寻常,表现手法却别具匠心。<br /> <br /> 首篇的剪裁堪称巧妙。横塘女子行舟时听闻邻船男子话音,天真相问是否同乡。仅 “妾住在横塘” 五字,便借女主角之口点明朝向与居处;“停舟” 二字暗藏水上偶遇的机缘,“君” 字暗指对方性别。诗人以一箭双雕之法,省略所有前置叙事,开篇便让女主角直接发声,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文学技巧看,此诗 “声态并现”,达至 “凝练集中而又通透玲珑” 的艺术境地。短短二十字间,仅凭口吻描写便将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不似杜牧、李商隐点明年龄,而是通过 “急于自报居处” 的举动,从娇憨语气中自然反衬出少女的天真年岁。男子未置一词,而姑娘 “或恐是同乡” 的猜想,恰因听闻对方片语中的乡音 —— 这正是 “不写之写” 的文字外功夫。诗中更透过 “停舟相问” 的细节,暗显女主角漂泊无依的孤寂心境:离乡背井、水宿风行,突闻乡音便急欲认同乡,足见其他乡遇故的雀跃,以及无人共语的凄凉。诗人不仅重现了人物的外在声貌,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心世界。<br /> <br />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深得民歌精髓。民歌本有男女对唱传统,《乐府诗集》中称为 “相和歌辞”,故首篇女声起唱后,次篇便是男子应答。“家临九江水” 回应女子的居处之问,“来去九江侧” 暗示同为漂泊之人,“同是长干人” 坐实 “或恐同乡” 的猜想,一个 “同” 字深化了两人的联结。末句 “自小不相识” 笔锋一转:不写今日相识之幸,反惜往日未识之憾,以对过去的惋惜凸显当下相遇的珍贵,更添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br /> <br /> 前两章中,女子抒怀止于 “或恐同乡”,男子回应限于 “自小不识”,情感蕴藉无邪,堪称抒情诗典范。第三章当为女子再致男子,主动邀约逆潮同归。相较于首篇,其情感表达更为主动,暗合吴歌西曲中 “停舟相载” 的爱情隐喻。崔颢虽借鉴民歌 “莲”“怜” 双关手法,却比谢朓等人的拟作更显含蓄,着重以 “浪多舟少” 的现实顾虑作为邀约理由,刻画出女子温婉机敏的形象。她的邀请看似寻常结伴请求,实则暗含心意,却始终未直接表露,既保留了民间交往的天真,又避开了艳情之嫌。<br /> <br /> 第四章是男子的答词,前两句以 “惯经风浪” 回应女子的关切,暗拒同归之邀;末句 “莫畏莲舟重” 以花喻人,字面劝勉,实则暗含对女子心性的疑虑,进一步凸显其沉稳谨重的性格。“由来花性轻” 一句点明全诗隐喻,既含对南朝民歌艳冶成分的批判,也体现诗人提纯民间情感的创作意图。组诗最终未明写结局,仅以两段对话展现双方心理,留下江湖偶遇的难忘片段,比之民歌中直白的相许,更耐人寻味。<br /> <br /> 此组绝句深具乐府 “风人” 特质:既截取生活断面,延续汉乐府的叙事传统,又融入南朝民歌的对白特色,将叙事与抒情巧妙结合。通过提炼生活场景,既保持民歌的自然明快,又创造出全新的格调和意趣,成为盛唐最得乐府风致的代表作。
简析:
《长干曲四首》是一组五言乐府诗。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而是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720/250720崔颢-杂曲歌辞·长干曲四首.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0400
体裁排序代码:
10704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