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标题注音:
bái jū yì xiāng hè gē cí · wáng zhāo jūn èr shǒu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12,966 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2 00:00:12,966 --> 00:00:27,300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3 00:00:27,300 --> 00:00:44,200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4 00:00:44,200 --> 00:00:58,233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5 00:00:58,233 --> 00:01:10,166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注音:
mǎn miàn hú shā mǎn bìn fēng méi xiāo cán dài liǎn xiāo hóng chóu kǔ xīn qín qiáo cuì jìn rú jīn què sì huà tú zhōng hàn shǐ què huí píng jì yǔ huáng jīn hé rì shú é méi jūn wáng ruò wèn qiè yán sè mò dào bù rú gōng lǐ shí
正文: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br />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br /> <br />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br />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译文:
满面的黄沙满鬓的烟尘,不画蛾眉脸颊也销尽红殷。<br /> 凄凉愁苦辛劳得面黄肌瘦,如今倒真像昔画像中人。<br /> <br /> 汉家使臣返回时请他代为传信,何时能用黄金为我赎身?<br /> 若是君王问起我的容貌,不要说不如在汉宫那样风采动人。
注释:
王昭君:即王嫱,字昭君,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br /> 胡沙:胡地沙土。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称。这里指匈奴。<br /> 残黛:女子年岁渐大,或心情忧郁,则少妆饰,眉毛草草而画。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以黛画眉,使之明整修长。<br /> 憔悴:形容人面庞黄瘦的样子。<br /> 画图:据《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遍召,使画工毛延寿等图宫女之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昭君不肯,画工遂丑画其貌,不得召见。其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与匈奴为阏氏。临行召见,方知其貌为后宫第一,但已无法挽回。元帝穷究其事,毛延寿等皆弃于市。<br /> 汉使却回凭寄语: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此句据此想象构思。汉使,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却回,返回。凭,凭借,这里是请求之意。寄语,传话。<br /> 赎:赎回。<br /> 蛾眉:古代女子多画长而细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这里是昭君自指。<br /> 君王:这里指汉元帝。<br /> 妾:王嫱自称。<br /> 颜色:容颜。<br /> 莫道:不要说。<br /> 宫里时:当年在汉宫中时。蔡正孙《诗林广记》:“谢叠山云:此诗从《汉武帝李夫人传》变化来。夫人病笃,上临侯之,夫人谢不可见,愿以兄弟为托。姊妹让之,夫人曰:‘我以容貌得幸,今见我毁坏,必畏恶弃我,尚肯追思闵录其兄弟哉!’”白诗此处受李夫人事之启发,是有可能的。
创作背景:
这组诗题下原有自注:“年十七。”可知这组诗作于贞元四年(788),诗人时年十七,其时到长安未久,但已得顾况扬揄,声名噪起。诗人写这类诗,是惜古题翻新意,不一定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怀。王昭君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远嫁匈奴,对胡汉和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尔受到诗人的青睐。自晋朝石崇作《明君辞序》后,历代均有不少咏昭君的诗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谴责毛延寿者有之,讽刺汉元帝者亦有之。这组诗就属于前者。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第一首诗,诗人以瑰丽想象重构昭君出塞后的生命图景,通过极具张力的外貌描写,展现绝世佳人从汉宫明珠到塞外胡妇的命运转折。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初入宫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其绝代风华令汉元帝惊为天人,却因画师毛延寿的恶意丑化而错失临幸机会。待真相大白时,昭君已踏上和亲之路,元帝悔之晚矣。然诗人笔锋陡转,将历史定格在朔风凛冽的漠北:曾经“柳眉翠黛”的汉宫娇娥,如今满面尘沙浸染岁月风霜,双鬓凝霜暗喻辛劳愁苦;昔日“红云映颊”的明媚容颜,终被塞外苦寒消磨殆尽,竟与毛延寿笔下那幅丑化画像惊人相似。这种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不仅暗含对命运弄人的深沉喟叹,更通过“画图”意象的双重指涉(既指毛延寿的谗笔,又喻历史对人物的误读),折射出诗人对昭君悲剧的深切同情。尽管史实中昭君的真实容貌已不可考,但诗歌正是在这种虚实相生的想象中,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再造。<br /> <br /> 第二首以戏剧性独白展开心理刻画,通过汉使返朝的假设情境,将昭君的故园之思推向高潮。开篇“汉使却回凭寄语”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山长水阔的时空场景:身陷异域的昭君,面对千载难逢的传信机会,将万千思念凝成“黄金何日赎蛾眉”的诘问。这声穿越时空的呼唤,既是对自由归乡的迫切渴望,更是对命运枷锁的无声抗争——她深知自己不过是政治棋盘上的棋子,却仍固执地相信“颜色”是重获君王垂青的唯一筹码。因此当叮嘱使者“莫道不如宫里时”时,这看似矛盾的告诫实则暗藏三层深意:既痛斥毛延寿的谗佞之祸,又哀叹塞外风沙的摧残之苦,更隐含对汉元帝以色取人的辛辣讽刺。诗人通过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折表达,将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弱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容颜憔悴却心存希冀,身陷囹圄仍保持尊严,其悲剧性不在于美貌的消逝,而在于整个时代对女性价值的物化与践踏。这种超越个体命运的普遍性思考,正是诗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br /> <br /> 王昭君不懂,“和亲”是国策,是朝廷为避免战争而付出的代价,与女子的容颜无关,但白居易该懂的。其实,咏史诗表面上是在评论历史,实则是诗人所处时代在其思想深处所形成的反射。纵观历代咏昭君诗,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汉魏时期,哀其不幸;二、唐宋时期,鸣其不平;三,南宋至元清,怒君王之无能。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变迁是与其时代的主题相对应的。白居易这首诗,细究起来,除了前人所说“倦倦旧主”,还有感慨昭君空有绝世容颜而不见宠于君王之意,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意思虽然简单,语言乍看也很平淡,写昭君的心情,却极其真实,依稀就是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哀哀切切,楚楚可怜,读来令人不忍。
简析: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王昭君的诗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细致入微,且构思巧妙,曲折尽情,足堪讽咏。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722/250722白居易-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7230
体裁排序代码:
107723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