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白居易《夜闻歌者》
标题注音:
bái jū yì yè wén gē zhě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966 夜闻歌者,白居易,唐代 2 00:00:09,966 --> 00:00:21,766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3 00:00:21,766 --> 00:00:33,366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4 00:00:33,366 --> 00:00:45,100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5 00:00:45,100 --> 00:00:58,366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6 00:00:58,366 --> 00:01:09,833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7 00:01:09,833 --> 00:01:22,033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8 00:01:22,033 --> 00:01:33,533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9 00:01:33,533 --> 00:01:44,233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音:
yè bó yīng wǔ zhōu qiū jiāng yuè chéng chè lín chuán yǒu gē zhě fā diào kān chóu jué gē bà jì yǐ qì qì shēng tōng fù yè xún shēng jiàn qí rén yǒu fù yán rú xuě dú yǐ fān qiáng lì pīng tíng shí qī bā yè lèi sì zhēn zhū shuāng shuāng duò míng yuè jiè wèn shuí jiā fù gē qì hé qī qiè yí wèn yì zhān jīn dī méi zhōng bù shuō
正文: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br />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br />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br />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br />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br />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br />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br />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译文:
晚上停泊在鹦鹉洲,秋天江上的月亮澄澈明亮。<br /> 听到邻船有人唱歌,歌调能使人愁煞。<br /> 唱完后便是低低哭泣声,不时抽泣哽咽。<br /> 寻着声音去寻找唱歌人,发现是个肤色如雪的妇人。<br /> 十七八岁的样子,独自倚靠着船帆。<br /> 泪水就像夜里珍珠,一直不停的滴落下来。<br /> 我问这是谁家的女子,为何哭得这般凄苦。<br /> 但一问却哭得更伤心,低着头一直不说话。
注释:
作者题后自注:“宿鄂州。”<br /> 泊:停船靠岸。<br /> 鹦鹉洲:在今湖北武汉市西南长江中。<br /> 澄彻:明亮。<br /> 堪愁绝:能使人愁煞。<br /> 泣声通复咽:抽泣兼哽咽。<br /> 樯:船的桅杆。娉婷:形容女子美貌。<br /> 真珠:即珍珠。<br /> 明月:古代珍珠名。<br /> 沾襟:一作“沾巾”,即眼泪沾湿手巾。<br /> 终:一作“竟”。
创作背景:
元和十年(公元815)六月,作者四十四岁时,因写喻诗而得罪掌权的宦官集团,被贬为江州(今九江)司马。而后作者出长安城,坐船从汉水而下,远赴九江上任。当舟泊武昌鹦鹉洲时,忽有歌声传来,如泣如诉,使他不禁寻声而去,从而写下了一首题为《夜闻歌者》的诗。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此诗是诗人夜泊鄂州时,听到一位十七八岁女子的歌声而纪实成篇的。其描绘了一个面颜如花、貌美娇艳、背靠桅杆、手拨琵琶、愁绪犹如长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诗人真实地描写出歌女的悲惨境况,她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过稳定生活,不仅需要应有的物质生活资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br /> <br /> 同时,此诗不仅寄予了作者对歌女的深切同情,亦是借此表达了自己凄凉的心情。满腔报国热情不得抒发,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作者当时的心情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br /> <br /> 此诗之美就美其简练、含蓄,在其“不言”之处。“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这曲歌调是《霓裳》还是《六幺》,这份惆怅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还是“别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难以猜测。“歌罢继以泣”,女子的怨绪一发即不可收,其歌声凄凄惨惨,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将秋江、明月、江船串联起来作为氛围背景,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淡淡地用上一个“堪”字,却产生出一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还是“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她却“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丽的少妇如此伤悲,是自叹身世的可怜,还是抒发闺中之怨。作者没有让她“说出”,给读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这处处“不言”,却又处处“在言”,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结合作者当时凄凉的心情,作者是从京城谪至浔阳,路宿鄂州时写下的这首诗,满腔报国热情,却又宦途潦倒,被贬到这偏僻之地,自然是满心的凄凉,满眼的沧桑:秋天成为“寒秋”,明月成为“冷月”,江船成为“孤舟”,隐约传来的歌声,自然也是“堪愁绝”。但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谁倾诉,这无奈的心境又有谁能体会,也只能对着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罢了,那浓浓愁思尽在这“不言”中。这“不言”之美乃是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满了含蓄之美的诗词与文章,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虽比不上绽开的花朵那般妩媚,却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魅力。<br /> <br /> 此诗中作者听到这歌泣,便“寻声”去“见其人”。看到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没有用“美丽”或“动人”来描绘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颜如雪”三个字,在文学创作中用“雪”来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较少的,而此诗中“雪”字却恰好切合了诗间的意境。“雪”留给人们的印象一是洁白无暇,一是寒心彻骨。“颜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肤如雪的少妇楚楚动人的形象,又表现出其哀愁悲伤的心情。从视角来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远观,只隐约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颜,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br /> <br /> 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特别真诚深挚,因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诗情特别哀婉凄凉。
简析:
《夜闻歌者》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通过描写歌女的悲惨境况,表达了诗人对她们的深切同情,亦借此抒发自己仕途不顺、被贬偏僻之地的凄凉亦沧桑的心情。该诗虽是一首叙事诗,但诗中用语却十分简练、含蓄,处处体现一种含蓄之美,寥寥几笔似寻常,却能让人反复咀嚼、久久回味,读来感情真挚,哀婉凄凉。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828/250828白居易-夜闻歌者.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7230
体裁排序代码:
107723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