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苏轼《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标题注音:
sū shì nán gē zǐ · bā yuè shí bā rì guān hú cháo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12,433 苏轼《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2 00:00:12,433 --> 00:00:20,766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 3 00:00:20,766 --> 00:00:25,233 飞升元不用丹砂。 4 00:00:25,233 --> 00:00:31,733 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5 00:00:31,733 --> 00:00:38,900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 6 00:00:38,900 --> 00:00:44,300 坐中安得弄琴牙。 7 00:00:44,300 --> 00:00:50,300 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注音:
hǎi shàng chéng chá lǚ xiān rén è lǜ huá fēi shēng yuán bú yòng dān shā zhù zài cháo tóu lái chù miǎo tiān yá léi gǔn fū chāi guó yún fān hǎi ruò jiā zuò zhōng ān dé nòng qín yá xiě qǔ yú shēng guī xiàng shuǐ xiān kuā
正文: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br />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译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br /> 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br /> 槎(chá):木筏。<br />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br />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br /> 雷辊(gǔn):雷滚;雷鸣。<br /> 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br /> “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br /> <br />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该词为东坡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的词作之一,充分反映了东坡那种与大自然为伍、风采翩翩的浪漫主义情调。<br /> <br />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海上乘槎侣”,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br /> <br />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br /> <br />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br /> <br />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简析:
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具有恣肆、自由的气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828/250828苏轼-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mp3
体裁代码:
44
作者代码:
1103700
体裁排序代码:
11037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