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苏轼《襄阳古乐府·上堵吟》
标题注音:
sū shì xiāng yáng gǔ yuè fǔ · shàng dǔ yín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12,033 苏轼《襄阳古乐府·上堵吟》 2 00:00:12,033 --> 00:00:24,100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 3 00:00:24,100 --> 00:00:36,400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4 00:00:36,400 --> 00:00:48,566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5 00:00:48,566 --> 00:01:01,133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 6 00:01:01,133 --> 00:01:06,633 我悲亦何苦? 7 00:01:06,633 --> 00:01:15,333 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 8 00:01:15,333 --> 00:01:26,333 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注音:
tái shàng yǒu kè yín qiū fēng bēi shēng xiāo sàn piāo rù kōng tái biān yóu nǚ lái qiè tīng yù xué shēng tóng yì bù tóng jūn bēi jìng hé shì qiān lǐ jīn chéng liǎng zhì zǐ bái mǎ wéi sài fèng wéi guān shān chuān wú rén kōng zì xián wǒ bēi yì hé kǔ jiāng shuǐ dōng gèng shēn biān yú lěng nán bǔ yōu yōu jiāng shàng tīng gē rén bù zhī wǒ yì tú bēi xīn
正文: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br />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译文:
竹山白马塞观风台上,有蜀将孟达在吟咏《秋风》,那悲壮的声音凄凉地飘入了天空。台边的歌女来偷听,想学《秋风》声音,声很像,但意思领悟不到。孟达君悲叹究竟为什么事?广袤土地的金城城池失落于刘封、申耽两人之手,作《上堵吟》。<br /> 白马要塞与凤林关隘,山川要塞现在无一人防守,空自闲着。我悲叹也何苦呢?襄江水一到冬天就封冻,其色深沉,鳊鱼冻得难以捕捞。众多江上听《上堵吟》的人,体会不到我写此词的意思,只是空空悲叹,空空苦辛。
注释:
襄阳古乐府:曲牌名,苏轼作词牌用。<br /> 上堵吟:《襄阳古乐府》中的子曲牌名。<br /> 客:对于蜀帝刘备,孟达是政客。<br /> 萧散:凄凉。<br /> 游女:歌女。<br /> 窃听:偷听。<br /> 意不同:意思完全不同,领会不到。<br /> 千里:言广阔的地域。<br /> 金城:郡名,指金瓯城池新城,其治所房陵,今房县。三国魏合房陵、上庸两置郡,治所在房陵,辖境湖北保康、南漳、房县、竹溪、竹山等县。<br /> 白马为塞:即白马塞山,在竹山县西南三十五里。<br /> 凤林关:在襄阳岘(xiàn)山。<br /> 悠悠:众多。<br /> 不知:体会不到,领悟不到。<br /> 徒:空空。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元月。苏轼从浰阳(今荆门与襄阳境内宜城相交地带的胡集镇)出发赴京,渡过汉水,到达襄阳,该词是苏轼在襄阳观历史陈迹的怀古之作。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首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是苏轼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br /> <br /> 第一至第六句,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水经注》:堵阳县(竹山县),堵水出焉,有白马塞(台),孟达为新城守,登之而叹日:“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为《上堵吟》。即苏轼所写“台上有客吟《秋风》”,亦是《上堵吟》的历史由来。为何“悲声萧散飘入空”?为何游女“欲学声同意不同”?两者答案是一个:“千里金城两稚子”,即“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的历史内容。苏轼借以暗示赵宋王朝要吸取的教训。“台”为历史陈迹见证之地,“悲声”,是指“哀切”,“有侧人心”(郦道元《水经注》)之音,“愤激,其哀思之音”。“欲学”,言《上堵吟》“今人仍传此声”(盛弘之《荆州记》)。“两稚子”,言刘封、申耽仍很稚嫩。<br /> <br /> 第七句至第十三句,写苏轼转向眼前,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忆往昔,“白马”山为“塞”,“凤林”为“关”。“过关无百步,旷荡吞楚薮(sǒu)。”(苏轼《岘山》诗)美丽的塞、关,历史千古的名字,如今是“山川无人空自闲”。俱往矣,让今人悲叹“亦何苦”?现实是无情的,“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百姓的衣食仍难以解决。这是苏轼欲言而未言的词作本意。最后两句,与开头照应,发出让人深思的历史回音。“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与“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空”相比,成为“声同意不同”的历史回声:“山川无人空自闲,我悲亦何苦?”<br /> <br /> 全词,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步孟达《上堵吟》的韵调,追忆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天地有情,历史无情。昔日的白马要塞、凤林雄关而今也只是历史陈迹,“山川无人空自闲”,让后人借以去深深反思现实。苏轼的词作本意就在于此。
简析:
该词先写孟达作《上堵吟》的历史内容和背景,后写眼前的景物,感叹历史终成陈迹。全篇观历史陈迹,即物抒情、怀古叹今,这是词人按照孟达《所作上堵吟》的韵调,描写了汉昭烈帝刘备章武间的一段兴衰史,让后人借历史深深反思现实,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828/250828苏轼-襄阳古乐府·上堵吟.mp3
体裁代码:
44
作者代码:
1103700
体裁排序代码:
11037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