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王薄《隋大业长白山谣》
标题注音:
wáng báo suí dà yè cháng bái shān yáo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900 王薄《隋大业长白山谣》 2 00:00:09,900 --> 00:00:19,433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3 00:00:19,433 --> 00:00:26,100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4 00:00:26,100 --> 00:00:32,533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5 00:00:32,533 --> 00:00:39,100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6 00:00:39,100 --> 00:00:46,633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注音:
cháng bái shān qián zhī shì láng chún zhuó hóng luó jǐn bèi dāng cháng shuò qīn tiān bàn lún dāo yào rì guāng shàng shān chī zhāng lù xià shān chī niú yáng hū wén guān jūn zhì tí dāo xiàng qián dàng pì rú liáo dōng sǐ zhǎn tóu hé suǒ shāng
正文: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br />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br />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br />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br />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译文:
长白山脚下有一位知世郎,一律穿着红罗袍,外罩着鲜艳华丽的马甲。<br /> 手持冲天的丈八长矛,手中挥动的宝刀刀光如日光耀眼。<br /> 以獐鹿、牛羊为食,保持着勇猛豪放的生活习性。<br /> 一旦听到官军来围剿的消息,他便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br /> 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战死,还不如跟随这位领袖起义反抗,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注释:
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6年)。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br /> 知世郎:王薄起义后的称号,意即了解时势,懂得历史趋向的人。这里泛指王薄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br /> 纯着:一律穿着。<br /> 罗、锦:都是丝织品。<br /> 背裆:背心。这句描写王薄起义军身穿红衣,威武整齐。<br /> 矟(shuò):同“槊”,长矛。<br /> 侵天半:伸到半空。<br /> 轮(lūn):同“抡”,旋转飞舞。<br /> 官军:指隋王朝的反动军队。<br /> 荡:冲击。<br /> 伤:这里指悲伤。
创作背景:
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国内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他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对内横征暴敛,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杨广上台以后不久,就征集全国人力物力,准备发动对高丽的侵略战争。人民坚决反对这种战争,并连续举行了多次的武装起义。公元611年,王薄率领农民在长白山区首先举起造反的旗帜,揭开了隋末农民革命战争的序幕。这首歌谣就是歌颂起义军的。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相。<br /> <br /> 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其外貌:长白山脚下有一位英俊的青年,他身穿纯一色的红罗袍,外罩鲜艳华丽的马甲,手持着冲天的丈八长矛,腰挂着闪闪发光的弯刀……从衣着到携带的武器,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注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锦”“耀日光”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重点写他携带的武器,则突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为下文作了铺垫。<br /> <br />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两句从主人公的生活习性来写,突出主人公的英勇、剽悍和粗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勇猛英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读者眼前树立起来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转入战场斗争场面的描写。作为起义军领袖,他对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保护这些贪官污吏的官兵是怀着刻骨仇恨的,当他听到官军来围剿起义军的消息时,立即英姿勃勃地提刀上阵,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起义军英勇无畏,所向无敌的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炀帝曾想远征辽东,大批征发百姓充当士卒。这两句的意思是:与其远征辽东,参加不义的战争,白白地死在外面,还不如拿起武器来反抗,斩杀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这里,表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与其受压迫而死,倒不如起义反抗而死!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无比憎恨,和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br /> <br /> 这首歌谣气势雄浑、豪放,形式质朴、生动。遣词造句,也准确、精炼。特别是所用的动词,大都写得有声有色。如“侵”字,表现出起义军高昂的士气夭矫天际,“耀”字,衬托出起义军光辉的业绩昭同日月。一个“荡”字,更生动有力地描绘出起义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的一个生活侧面。“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喊出了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心声。<br /> <br /> 隋代的民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一些篇章,主要是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富于现实性和斗争性。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中通过对起义军领袖的塑造、歌颂,表现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简析:
《隋大业长白山谣》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像,表现出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828/250828王薄-隋大业长白山谣.mp3
体裁代码:
34
作者代码:
1057001
体裁排序代码:
1057001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4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