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陈与义《襄邑道中》
标题注音:
chén yǔ yì xiāng yì dào zhōng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7,500 襄邑道中,陈与义,宋代 2 00:00:07,500 --> 00:00:18,300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3 00:00:18,300 --> 00:00:27,500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注音:
fēi huā liǎng àn zhào chuán hóng bǎi lǐ yú dī bàn rì fēng wò kàn mǎn tiān yún bú dòng bù zhī yún yǔ wǒ jù dōng
正文:
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br />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将船只都映红,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百里以外的地方。<br /> 躺卧在船上望着满天白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注释:
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br /> 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br /> 不知:不知道。<br /> 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17年(政和七年),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时。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此诗通过对乘船东行,河两岸上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等景物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这次远行,非常轻松畅快,心旷神怡。<br /> <br />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花”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花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花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花”红而说飞花“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br /> <br /> 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树的堤岸;“飞花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风”。“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风”是顺风。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风,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br /> <br /> 古人行船,最怕逆风。作者既遇顺风,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风光:看两岸,飞花、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br /> <br />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风向、风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风”字。全诗以“飞花”领起,一开头便写“风”。如果没有“风”,“花”就不会“飞”。次句出“风”字,写既是顺风,风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风、风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风”,如果不是既遇顺风、风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简析:
《襄邑道中》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花,一望通红,把诗人所坐的船都照红了;次句也写了颜色,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树,自然是一派新绿;三、四两句则通过仰卧看云表现其闲适心情。全诗语言清新明丽,富有哲思,极有艺术感染力。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920/250920陈与义-襄邑道中.mp3
体裁代码:
43
作者代码:
1109000
体裁排序代码:
11090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