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李白《三五七言》
标题注音:
lǐ bái sān wǔ qī yán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500 三五七言,李白,唐代 2 00:00:09,500 --> 00:00:15,300 秋风清,秋月明, 3 00:00:15,300 --> 00:00:25,466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4 00:00:25,466 --> 00:00:38,200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5 00:00:38,200 --> 00:00:47,200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6 00:00:47,200 --> 00:01:00,466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7 00:01:00,466 --> 00:01:13,166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注音:
qiū fēng qīng qiū yuè míng luò yè jù huán sàn hán yā qī fù jīng xiāng sī xiāng jiàn zhī hé rì cǐ shí cǐ yè nán wéi qíng rù wǒ xiāng sī mén zhī wǒ xiāng sī kǔ cháng xiāng sī xī cháng xiāng yì duǎn xiāng sī xī wú qióng jí zǎo zhī rú cǐ bàn rén xīn hé rú dāng chū mò xiāng shí hòu sān jù yí wěi zuò
正文:
秋风清,秋月明,<br />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br />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r /> <br />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br />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br />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后三句疑伪作)
译文:
秋夜的风有些清冷,秋夜的月明亮透彻。<br /> 落叶聚起又被吹散,寒鸦栖眠又被惊醒。<br /> 彼此相思彼此挂念,却不知相见是何日?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觉得情何以堪。<br /> <br /> 真正思念过他人的人,才能体会到相思之苦。<br /> 永远的相思带来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br /> 早知道相思如此牵动人心,不如当初不要相识。
注释:
落叶聚还(huán)散:写落叶在风中时而聚集时而扬散的情景。<br /> 寒鸦:《本草纲目》:“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br /> 绊(bàn):牵绊,牵扯,牵挂。
创作背景:
根据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有人认为此诗是早于李白的郑世翼所作,但反对者多。严羽的《沧浪诗话》中的《诗体》一章说道:“有三五七言。”自注云:“自三言而终以七言,隋世郑世翼有此诗。”郭绍虞校释曰:“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不知何据。案《诗人玉屑》无‘秋风清’以下各句,以从《玉屑》为是。‘秋风清’云云,见《李太白集》,当是李作。”而学界对李白《三五七言》这首诗的创作契机有不同的看法。清乾隆帝选的《唐宋诗醇》以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思之不已,故作此诗,解为李白的思家念亲之作。若是将此诗放入到全部的李白作品当中,作综合的宏观的考察,从李白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李白作诗的内在规律、一般特点等角度来看问题,那么就会发现,李白此诗原是一首言情之作,其主旨是闺中望远。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诗人望见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已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也许在此时诗人正在思念一个旧时的恋人, 此情此景, 不禁让诗人悲伤和无奈。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加上诗人的奇丽的想象,和对自己内心的完美刻画让整首诗显的凄婉动人。<br /> <br /> “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br /> <br /> 夜深许许,风自清,月自明。不堪秋意萧条,叶落去还聚,心有留念意,奈何不由己。孤鸦自栖息,是夜过黑还是风过寂,顾自心惊。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俱是引人心生悲凉之物象,又加以拟人,眼前全然勾勒秋意凄紧,萧条之气自字里行间悄然浮起。闭眼凝神,有断肠人枝下负手而立,背影寂寥,无限心事氤氲,秋气更添几分萧条。忽而颔首远眺,叹秋气盛起,寒鸦栖独枝。思及一段情事,怎生刻骨铭心,诗起便萧索之意盛极。当真声声诉相思,字字寒情苦。 <br /> <br />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br /> <br /> 那旧岁月里,你我也曾是相聚相知相爱。再寻不得,竟也是再见无期。此时此刻的我在这秋意阑珊的深夜,不忍重温那段旧事,让我情何以堪。 文起之时,萧索的秋之意象为这忆情情不得的无奈心境做下渲染,读至此,叫人心中悲叹之意更胜。往昔,曾深爱相伴的女子,现下竟是再见无期。苦天涯隔人。更苦,我思念你至深,只是不知你是否也念我一丝。夜凉如秋,因有相思于胸,夜也难度,情也难熬。此处诗人做完美内心刻画,致诗哀婉动人。凄怨悠远,哀怨如诉,从文辞中可以感受相思之情至无穷,从吟唱中可以感受相思之苦至无奈。<br /> <br /> 此诗只题作“三五七言”而不言及诗歌内容主题,可知诗人的创作意图本是偏重作品的形式特征,即只要满足全篇两句三言、两句五言、两句七言的体式要求就能成诗了。可以说,诗题中已经包含了明确的诗体形式内涵。<br /> <br /> 但李白这首诗也不能算是创体之作,因为初唐时僧人义净作有一首《在西国怀王舍城》,此诗因其体式特征而名为《一三五七九言》。李白的《三五七言》只是《一三五七九言》的变体,省去起首的“一言”和收尾的“九言”,即为“三五七言”。王昆吾在《唐代酒令艺术》中论证义净诗为“唱和之作”。李白这首《三五七言》可能也是他与其他诗人的“唱和诗”。“三五七言”是对所酬和诗歌格式的限制,这是一个“总题”,众人在具体创作时可根据所写内容再命一个相应的诗题。<br /> <br /> 此诗即使不是创体之作,也是李白最终确立了“三三五五七七”格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辞格甚至成为一种时兴诗体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借鉴和总结了许多人应用三五七字句式的经验,更得力于他自身歌辞创作中灵活运用此类格式的实践体悟,因而他的《三五七言》能表现出“哀音促节,凄若繁弦”(《唐宋诗醇》卷八)的艺术魅力。
简析:
《三五七言》是一首杂言古诗,此诗写在深秋的夜晚,抒发了闺中女子独居无伴的精神苦闷。她望见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枯树上的寒鸦,其以寒鸦自比,表达了无限惆怅的心情。这是典型的悲秋之作,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氛围,加上诗人奇丽的想象和对内心的细腻刻画,让整首诗显得凄婉动人。全诗风格凄婉,意境悲凉;在形式上,此诗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具有显著的音乐特性。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920/250920李白-三五七言.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0100
体裁排序代码:
10701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