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标题注音:
lǐ hè nán yuán shí sān shǒu · qí wǔ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366 南园十三首·其五,李贺,唐代 2 00:00:09,366 --> 00:00:19,933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3 00:00:19,933 --> 00:00:29,333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音:
nán ér hé bù dài wú gōu shōu qǔ guān shān wǔ shí zhōu qǐng jūn zàn shàng líng yān gé ruò gè shū shēng wàn hù hóu
正文: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br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译文:
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复黄河南北被割据的关塞河山五十州呢?<br /> 请你暂且登上那凌烟阁去看一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
注释:
南园: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畴平地。杨其群《李贺咏昌谷诸诗中专名考》谓:“原”与“园”二字义可相通,凡李贺宅南“可种谷给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称为“南原”,亦称“南园”。<br /> 吴钩:一种头部呈弯钩状的佩刀。<br /> 五十州:指当时被藩镇所占领割据的山东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br /> 暂上:一上,试上。<br /> 凌烟阁: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br /> 若个:哪个。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南园》组诗十三首中的第五首,是李贺应进士试受挫回昌谷闲居时陆续吟成,撰作时间可系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春夏之交。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首诗以两个疑问句式构篇,抑扬顿挫、激昂有力,又直陈心臆,将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尽情抒发。首个疑问既是宽泛的叩问,也是自我剖白,蕴含着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迈情怀。“男儿何不带吴钩” 起笔峻急,紧接 “收取关山五十州” 如悬瀑飞泻,气势雄浑磅礡。“带吴钩” 喻指从军之举,身佩军刀奔赴疆场,气概何其豪迈!“收复关山” 是从军目标,山河破碎、民生维艰之际,诗人岂愿蛰居乡间无所作为?故其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br /> <br /> 前两句十四字贯通而下,节奏明快,与诗人昂扬的意绪、紧迫的心境高度契合。首句 “何不” 二字极具表现力,不仅构成疑问句式,更强化了反问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频仍的局势焦急万分,恨不能即刻佩刀赴沙场保卫家国。“何不” 这般反躬自问,既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含危急军情与自身焦虑心境,更让人感受到其郁积已久的愤懑。李贺身为书生,早负诗名,本可凭才学入仕,却因 “避父讳” 这一封建礼教束缚,仕途被无情阻断,无从施展才学。“何不” 之语,实显无奈。次句 “取” 字举重若轻、势如破竹,生动展现诗人急切的救国之心。然 “收取关山五十州” 谈何容易?书生意气难成收复大业,而欲摆脱悲凉处境,又须经历戎马、杀敌建功,这一矛盾深刻凸显诗人的愤激不平。<br /> <br />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人叩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者,可有书生出身?此处诗人以疑问句式替代陈述句,使不平之意更显浓郁。看似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之必要,实则更深层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见反衬手法,又显节奏起伏,在峻急中含回荡之姿。诗人将复杂思想情感融入诗歌节奏,让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深化对主题的理解与感受。<br /> <br /> 李贺《南园十三首》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吟咏,以抒生活与情思。此首却不借所见发端,而是直抒胸臆,于豪迈中见愤懑之意。盖因组诗为同期所作、汇编而成,不为题目所限。
简析:
此诗以两个疑问句式构篇,抑扬顿挫、激昂有力,又直抒胸臆,尽情表达家国之痛与身世之悲。首个问句兼具宽泛叩问与自我剖白之意,蕴含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的豪迈情怀。山河破碎、民生维艰之际,诗人不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故向往建功报国。<br /> <br /> 第二个问句蕴含更浓烈的不平之意,从表面看,诗人以反面笔法凸显投笔从戎之必要,实则深层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感由昂扬转入沉郁,既用反衬手法,又具节奏起伏,峻急中见回荡之致。他将复杂情思融于节奏,强化语气的同时深化了主题。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920/250920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9000
体裁排序代码:
10790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