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李商隐《蝉》
标题注音:
lǐ shāng yǐn chán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8,766 蝉,李商隐,唐代 2 00:00:08,766 --> 00:00:17,433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3 00:00:17,433 --> 00:00:27,566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4 00:00:27,566 --> 00:00:37,966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5 00:00:37,966 --> 00:00:47,466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音:
běn yǐ gāo nán bǎo tú láo hèn fèi shēng wǔ gēng shū yù duàn yí shù bì wú qíng bó huàn gěng yóu fàn gù yuán wú yǐ píng fán jūn zuì xiāng jǐng wǒ yì jǔ jiā qīng
正文: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br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br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br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br />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br />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br />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br />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
以:因。薄宦:指官职卑微。<br />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br />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br />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br />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br /> 碧:绿。<br /> 薄宦:官职卑微。<br />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br />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br />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br /> 君:指蝉。警:提醒。<br /> 亦:也。<br /> 举家清:全家清贫。举,全。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了这首诗。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br /> <br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br /> <br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br /> <br />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来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br /> <br />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br /> <br /> 颈联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br /> <br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错综细腻。”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br /> <br />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著”,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
简析:
《蝉》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诗人的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其高洁的品格。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920/250920李商隐-蝉.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81300
体裁排序代码:
10813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