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苏轼《和董传留别》
标题注音:
sū shì hè dǒng chuán liú bié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8,633 和董传留别,苏轼,宋代 2 00:00:08,633 --> 00:00:18,733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3 00:00:18,733 --> 00:00:29,166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4 00:00:29,166 --> 00:00:40,366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5 00:00:40,366 --> 00:00:51,333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注音:
cū zēng dà bù guǒ shēng yá fù yǒu shī shū qì zì huá yàn bàn lǎo rú pēng hù yè qiǎng suí jǔ zǐ tà huái huā náng kōng bú bàn xún chūn mǎ yǎn luàn xíng kàn zé xù chē dé yì yóu kān kuā shì sú zhào huáng xīn shī zì rú yā
正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br />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br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br />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译文:
虽然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但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br /> 厌倦了陪伴着老先生过清淡的苦日子,立志要跟随举子们一起参加科举考试。<br /> 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br /> 中举仍然可以向世俗之人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你的名字呢。
注释:
董传:字至和,洛阳(今属河南)人。曾在凤翔与苏轼交游。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卒。<br /> 粗缯:粗制的丝织品。<br /> 大布:古指麻制粗布。《左传·闵公二年》:“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杜预注:“大布,粗布。”裹:经历。<br /> 生涯:人生的境遇过程。语本《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br /> 腹有:胸有,比喻学业有成。<br /> 诗书:原指《诗经》和《尚书》。此泛指书籍。<br /> 气:表于外的精神气色。<br /> 华:丰盈而实美。<br /> 老儒:旧谓年老的学人。唐牟融《寄周韶州》诗:“十年学道困穷庐,空有长才重老儒。”<br /> 瓠叶:《诗经·小雅》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瓠叶,大夫刺幽王也。或以为燕饮之诗。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br /> 举子:指被推荐参加考试的读书人。<br /> 槐花: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及时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br /> 踏槐花: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俗语,槐花落时,也就是举子应试的时间了,后因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br /> 囊空不办:引自《南史‧虞玩之传》:“玩之为少府,犹蹑屐造席。高帝取屐亲视之,讹黑斜锐,蒵断以芒接之。问曰:‘卿此屐已几载?’玩之曰:‘初释褐拜征北行佐买之,著已三十年,贫士竟不办易。’”引用孟郊诗而不直接引用其诗语,只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之诗意转化为“寻春马”;引用虞玩之因贫困而旧屐著三十年不办易的事典,而转化为“囊空不办”,引用二个典故融合为一句,语多转折。囊空:口袋里空空的,比喻没有钱。唐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br /> 寻春马:引用孟郊《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br /> 择婿车:此指官贾家之千金所坐之马车,游街以示择佳婿。唐代进士放榜,例于曲江亭设宴。其日,公卿家倾城纵观,高车宝马,于此选取佳婿。见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br /> 得意:即“春风得意”,意谓黄榜得中。唐赵氏《闻夫杜羔登第》诗:“良人得意正年少,今夜醉眠何处楼。”<br /> 世俗:社会上流传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br /> 诏黄:即诏书,诏书用黄纸书写,故称。《南史·王韶之传》:“恭帝即位,迁黄门侍郎,领著作,西省如故。凡诸诏黄皆其辞也。”<br /> 字如鸦:诏书写的黑字。语出唐人卢仝《示添丁》“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创作背景:
《和董传留别》这首诗是苏轼罢官凤翔签判赴汴京,途经长安时,与朋友董传话聚临别留赠董传的。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董传时与之相随。董传当时在凤翔穷困潦倒,正准备参加科举考试。次年苏轼回长安后作此诗。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平凡的衣着掩盖不住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骨。苏轼在诗中一面称许了董传的志向,同时预祝他黄榜得中。<br /> <br /> “麤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两句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裹生涯”词语搭配新颖巧妙。本应是“生涯裹麤缯大布”,但词序一颠倒变成“麤缯大布裹生涯”,就有了画面感,而且表示这种生活已是常态。这两句诗赞扬董传虽然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br /> <br />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这两句是说董传的志向,不甘心过贫苦的日子,希望通过科举出人头地。老儒是指年老的学人。“烹瓠叶”是用典。《诗经·小雅·瓠叶》,首章二句为“幡幡瓠叶,采之亨之”。瓠叶味苦,诗中以瓠叶言其宴席上菜肴的粗陋和简约,但主人并没有以其微薄而废礼,而是情真意挚地“采之亨之”(“亨”同“烹”)。<br /> <br />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寻春马”是暗用孟郊《登科后》的典故。这里苏轼是说董传即便登科也没钱置办马匹,像孟郊那样“一日看尽长安花”。<br /> <br /> “择婿车”是用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所载唐进士放榜日公卿家倾城选取佳婿,“钿车珠鞍,栉比而至”的典故。苏轼的意思是说,董传虽不能像孟郊那样骑马看花,但却有机会被那“选婿车”包围,让自己眼花缭乱。这两句诗是苏轼鼓励董传的话,有钱没钱不是问题,考中才是硬道理,那时什么都会有。<br /> <br />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这两句诗是承接上两句,继续对董传给予鼓励,希冀董传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苏轼写到这里,似乎完全忘记了此诗开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剩下的就只有对一个不得意书生的一点祝福了。<br /> <br /> 这首诗的特点是巧于用典,蕴藉含蓄。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是至今让人传诵于口的名句。“诗书”在这里泛指书籍;“气”是指气质风度;“华”指有光彩,与众不同。脱开诗中赞扬董传的语境,单独来看,“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意思就是:那些勤于读书的人身上总会一种儒雅之气自然地流露出来,使他们看起来与众不同。正因为它概括出了读书人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所以才成为了有关读书学习方面的诗词名句,被广泛引用。
简析:
《和董传留别》是一首酬赠诗。此诗首联写董传粗丝绑发,粗布披身,赞扬董传虽贫穷但勤于读书,因此精神气质非同常人;颔联写他倦于从师学礼,忙于温书应考,表明其志向远大,希望出人头地;颈联用两个典故鼓励董传;尾联承上继续鼓励他,希冀他能够有朝一日,可以金榜题名,扬眉吐气,以夸世俗。全诗蕴藉含蓄,巧于用典,董传的粗衣在外与经纶在内以及他的贫困窘迫情状与诗人对他的美好祝愿都如层层交织的矛盾,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0920/250920苏轼-和董传留别.mp3
体裁代码:
43
作者代码:
1103700
体裁排序代码:
11037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