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标题注音:
bái jū yì jiāng lóu xī wàng zhāo kè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1 00:00:00,000 --> 00:00:09,733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唐代 2 00:00:09,733 --> 00:00:23,766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3 00:00:23,766 --> 00:00:37,166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4 00:00:37,166 --> 00:00:49,933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5 00:00:49,933 --> 00:01:01,866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音:
hǎi tiān dōng wàng xī máng máng shān shì chuān xíng kuò fù cháng dēng huǒ wàn jiā chéng sì pàn xīng hé yí dào shuǐ zhōng yāng fēng chuī gǔ mù qíng tiān yǔ yuè zhào píng shā xià yè shuāng néng jiù jiāng lóu xiāo shǔ fǒu bǐ jūn máo shè jiào qīng liáng
正文: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br />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br />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br />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
向东遥望海天相接处,暮色苍茫;山峦起伏,河流绵长,地势广阔。<br /> 城中万家灯火在江的四面闪烁着,灯火倒映在江面上,宛若一条璀璨的银河。<br /> 晴朗的时候,风吹古树,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夏夜里,月光撒在平地上,似乎凝结了一层霜。<br /> 能否到江楼来消消暑气呢?这里比起您的茅舍,的确要更加清凉。
注释:
江楼:杭州城东楼,又叫“望潮楼”或“望海楼”,也叫“东楼”。<br /> 四畔:四边。<br /> 星河:银河,也叫天河。<br /> 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br /> 平沙:平地。<br /> 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br /> 就:近,到。<br /> 消暑:消除暑气。<br /> 较:又作“校”。
创作背景:
《江楼夕望招客》写于于公元823年(唐穆宗长庆三年)夏天。当时,诗人在任杭州刺史,在一次招朋友夜晚饮酒时,诗人从楼上看到了杭州城外的景色,便产生了灵感,写下了这篇即兴之作。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黄昏时站在楼上所看到的杭州城外繁华景色。<br /> <br /> 首联写仲夏之夜,登上江楼,极目远眺,海天暮色“茫茫”一片,写出海上夜色。次句推展画面,山川形势,气象壮阔。<br /> <br /> 颔联泼墨挥洒,江城万家灯火四面闪烁天际银河倒映在江心。同首联所写海天茫茫、山高水阔,相互辉映。都是“夕望”之景<br /> <br /> 颈联使用了“晴天雨"、“夏夜霜"两个形象比喻。前者将风吹古木树叶的萧瑟声同雨声联系,说明酷似雨声;后者将皓月临照平沙的银白色同霜色比并说明形如秋霜。以强烈的主观想象把互相矛盾的自然现象通过艺术的对接,合情合理,使景色透射出一股清凉气息。<br /> <br /> 尾联以问答的形式,以江楼茅舍消暑“校清凉”亲切、诙谐,因口吻而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br /> <br /> 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海、天、山川、灯火、星河、风雨树木,月下的霜……但其妙处就在于在短短一首七律中用这么多事物组合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就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最后以人的心情作结,使整幅画更增加了人情之美。
简析:
《江楼夕望招客》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诗人夏夜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望”字统领全篇,全篇景致紧扣“夕”字,尾联则向友人发出邀请应题中“招客”二字。诗中所写都是寻常景物,但其高妙之处就在于以描写这些物象来逼真传神地勾勒出夏夜清凉优美的景致,像一幅疏朗悠远的山水画,又不失人情之美。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1017/251017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mp3
体裁代码:
36
作者代码:
1077230
体裁排序代码:
107723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