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王安石《读史》
标题注音:
wáng ān shí dú shǐ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注音:
zì gǔ gōng míng yì kǔ xīn xíng cáng zhōng yù fù hé rén dāng shí dàn àn yóu chéng wù mò sú fēn yún gèng luàn zhēn zāo pò suǒ chuán fēi cuì měi dān qīng nán xiě shì jīng shén qū qū qǐ jìn gāo xián yì dú shǒu qiān qiū zhǐ shàng chén
正文: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br />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br />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br />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译文:
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br /> 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俗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br /> 低俗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br /> 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俗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注释:
行藏:行止,指事迹。<br /> 黮(dàn)暗:蒙昧;糊涂。<br /> 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br /> 末俗:后世的习俗。<br /> 粹美:指精华。<br /> 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br /> 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br /> 尘:尘土,这里指典籍。
创作背景:
王安石这首《读史》作于公元1085年(元丰八年)。这年三月,神宗赵顼去世后,旧党得势,新法渐废,王安石心中十分痛苦,这首《读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br /> <br />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br /> <br />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br /> <br />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简析:
《读史》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全诗情调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1017/251017王安石-读史.mp3
体裁代码:
43
作者代码:
1102100
体裁排序代码:
11021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