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签:
0
标签1:
0
标签2:
0
标签3:
0
标签4:
0
推荐语:
配图地址:
配图出处:
标题:
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标题注音:
yuán hào wèn rén yuè yuán · bǔ jū wài jiā dōng yuán
标题又名:
标题又名2:
B站bv号:
VIP开关:
0
VIP合辑代码:
0
茶座背景图:
0
音对译:
否
是
字幕:
注音:
chóng gāng yǐ gé hóng chén duàn cūn luò gèng nián fēng yí jū yào jiù chuāng zhōng yuǎn xiù shè hòu cháng sōng shí nián zhòng mù yì nián zhòng gǔ dōu fù ér tóng lǎo fū wéi yǒu xǐng lái míng yuè zuì hòu qīng fēng
正文: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br />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译文:
重重叠叠的山峰隔断了繁华喧闹的都市生活,更觉得年丰人寿在我们这个小村落。移居到想要去的人迹罕至之所,那里有窗口可以看到碧绿的山峰,还有屋后茂密的松柏一棵棵。<br /> 种植那十年成材的树木,耕作那一年收获的谷物,都交给那些年轻人吧。老夫我所要做的,只是清早醒来,欣赏那将落的明月;醉饱之后,充分享受那山间的清风拂面而过。
注释:
人月圆:黄钟调曲牌名。<br /> 重冈:重重叠叠的山冈。<br /> 红尘:这里指繁华的社会。<br /> 要就:要去的地方。<br /> 远岫:远山。
创作背景:
这两首小令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天兴二年(1233)正月,汴京守将崔立投降,正任左司都事的元好问随大批被俘官吏为蒙古军拘管,出京北渡黄河,羁系聊城(今属山东)。蒙古窝阔台汗七年(1235)由聊城移居冠氏县。历经一番动荡生活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元好问携家回到故乡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州),其时金朝已亡,生母张氏也已久逝去,在国破家亡之后又回到故乡,首先便遇到“卜居”问题。这两支以“卜居外家东园”为题的曲子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此曲为其中之一。
简介出处:
鉴赏、赏析:
此小令上半部分,写作者“卜居外家东园”的原因。“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这就是作者认为十分理想的卜居之地,是作者心中向往的优美的幽居佳境。第一句饱含了作者此前所有的国破家亡之痛。重叠的山冈能把他所不愿意再看到的那个世界完全隔绝开来,同时也就斩断了那些痛苦的记忆。他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接下来写卜居之地的理想条件,一个“已”字,一个“更”字,前后呼应,把“卜居”的有利条件讲得很充分。而有利条件还不少,于是又逐一列出:“移居”要趋就“窗中远岫”和“舍后长松”。“窗中”句从谢朓诗句“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化出,从而增加了一种山水诗人向往幽居佳境的情趣。下半部分写移居新环境中的新生活,人活着,总要吃饭穿衣,作为平民,种木、种谷之类的事,不干是不行的。而他年事已高,不宜体力劳动,所以“十年种木,一年种谷”的体力劳动,全都交付给儿童们去干。而自己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这是诗人晚年的生活写照。“醒”“醉”并列,而重点在“醉”。醒只不过是醉与醉之间的过渡。“醉后”一任“清风”吹拂,“醒来”只见“明月”相照。清风明月醒复醉,看似悠闲,而一腔酸楚,满腹忧郁,都从这里曲曲传出。<br /> <br /> 整首小令从表面上看,只是对山林间悠然自得的生活感到欣慰与满足,没有任何一字提及诗人对当时的元朝暴政的不满之情;而实际上,字字句句语含沉痛,蕴藏着对暴政的不满之意。虽不言情,但通过写景抒情,情藏景中,充满了诗人悲愤之情,情深意挚,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简析:
此曲写作者回归东园的原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内心的情怀,表现的主题虽是欣慰与满足,但在字句中也隐约透出国家灭亡后闲居无所作为的无奈;全曲应用了移情效果,或寓情于景,或运用典故,意辞俱到,含蕴深远。
诵读客说:
音频地址:
./yp/251017/251017元好问-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mp3
体裁代码:
82
作者代码:
1119000
体裁排序代码:
111900000
合集代码:
0
合集排序代码:
0
合集代码2:
0
合集排序2:
0
合集代码3:
0
合集排序3:
0
合集代码4:
0
合集排序4:
0
古籍代码:
0
古籍排序:
0
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