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的回忆2
史铁生
庙的回忆(2),史铁生
有人说下雨也不怕,就怕一下雨家里人该着急了。
有人说一下雨蛇先出来,然后指不定还有什么呢。
那个想撒尿的开始发抖,说不光想撒尿这会儿又想屙屎,可惜没带纸。
这样,大家渐渐都有了便意,说憋屎憋尿是要生病的,有个人老是憋屎憋尿后来就变成了罗锅儿。
大家惊诧道:是吗?
那就不如都回家上厕所吧。
可是第二天,那个最先要上厕所的成了唯一要上厕所的,大家都埋怨他,说要不是他我们还会在那儿待很久,说不定就能捉到蛇,甚至可能看看鬼。
有一天,那庙院里忽然出现了很多暗红色的粉末,一堆堆像小山似的,不知道是什么,也想不通到底何用。
那粉末又干又轻,一脚踩上去噗的一声到处飞扬,而且从此鞋就变成暗红色再也别想洗干净。
又过了几天,庙里来了一些人,整天在那暗红色的粉末里折腾,于是一个个都变成暗红色不说,庙墙和台阶也都变成暗红色,荒草和老树也都变成暗红色,那粉末随风而走或顺水而流,不久,半条胡同都变成了暗红色。
随后,庙门前挂出了一块招牌:有色金属加工厂。
从此游戏的地方没有了,蛇和鬼不知迁徙何方,荒草被锄净,老树被伐倒,只剩下一团暗红色漫天漫地逐日壮大。
再后来,庙堂也拆了,庙墙也拆了,盖起了一座轰轰烈烈的大厂房。
那条胡同也改了名字,以后出生的人会以为那儿从来就没有过庙。
我的小学,校园本也是一座庙,准确说是一座大庙的一部分。
大庙叫柏林寺,里面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树。
有风的时候,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一浪一浪,传遍校园,传进教室,使吵闹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静下来,使琅琅的读书声时而飞扬时而沉落,使得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飘忽而悠扬。
摇铃的老头,据说曾经就是这庙中的和尚,庙既改做学校,他便还俗做了这儿的看门人,看门兼而摇铃。
老头极和蔼,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看见你不快活他甚至会低下头来给你,说:想摸摸吗?
孩子们都愿意到传达室去玩,挤在他的床上,挤得密不透风,没大没小地跟他说笑。
上课或下课的时间到了,他摇起铜铃,不紧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过,目不旁顾,一路都不改变姿势。
叮当叮当——叮当叮当——铃声在风中飘摇,在校园里回荡,在阳光里漫散开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
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漫,多情,仿佛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
但有一天那铃声忽然消失,摇铃的老人也不见了,听说是回他的农村老家去了。
为什么呢?
据说是因为他仍在悄悄地烧香念佛,而一个崭新的时代应该是无神论的时代。
孩子们再走进校门时,看见那铜铃还在窗前,但物是人非,传达室里端坐着一名严厉的老太太,老太太可不让孩子们在她的办公重地胡闹。
上课和下课,老太太只在按钮上轻轻一点,电铃于是“哇——哇——”地叫,不分青红皂白,把整个校园都吓得要昏过去。
在那近乎残酷的声音里,孩子们懂得了怀念:以往的铃声,它到哪儿去了?
唯有一点是确定的,它随着记忆走进了未来。
在它飘逝多年之后,在梦中,我常常又听见它,听见它的飘忽与悠扬,看见那摇铃老人沉着的步伐,在他一无改变的面容中惊醒。
那铃声中是否早已埋藏下未来,早已知道了以后的事情呢?
多年以后,我二十一岁,插队回来,找不到工作,等了很久还是找不到,就进了一个街道生产组。
我在另外的文章里写过,几间老屋尘灰满面,我在那儿一干七年,在仿古的家具上画些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每月所得可以糊口。
那生产组就在柏林寺的南墙外。
其时,柏林寺已改做北京图书馆的一处书库。
我和几个同是待业的小兄弟常常就在那面红墙下干活儿。
老屋里昏暗而且无聊,我们就到外面去,一边干活一边观望街景,看来来往往的各色人等,时间似乎就轻快了许多。
早晨,上班去的人们骑着车,车后架上夹着饭盒,一路吹着口哨,按响车铃,单那姿态就令人羡慕。
上班的人流过后,零零散散地有一些人向柏林寺的大门走来,多半提个皮包,进门时亮一亮证件,也不管守门人看不看得清楚便大步朝里面去,那气派更是让人不由得仰望了。
并非什么人都可以到那儿去借书和查阅资料的,小D说得是教授或者局级才行。
“你知道?”“废话!”
小D重感觉不重证据。
小D比我小几岁,因为小儿麻痹症一条腿比另一条腿短了三公分,中学一毕业就到了这个生产组
很多招工单位也是重感觉不重证据,小D其实什么都能干。
我们从早到晚坐在那面庙墙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用看表也不用看太阳便知此刻何时。
一辆串街的杂货车,“油盐酱醋花椒大料洗衣粉”一路喊过来,是上午九点。
收买废品的三轮车来时,大约十点。
磨剪子磨刀的老头总是星期三到,瞄准生产组旁边的一家小饭馆,“磨剪子来嘿——抢菜刀——”声音十分洪亮
大家都说他真是糟蹋了,干吗不去唱戏?
下午三点,必有一群幼儿园的孩子出现,一个牵定一个的衣襟,咿咿呀呀地唱着,以为不经意走进的这个人间将会多么美好,鲜艳的衣裳彩虹一样地闪烁,再彩虹一样地消失。
四五点钟,常有一辆囚车从我们面前开过,离柏林寺不远有一座著名的监狱,据说专门收容小偷。
有个叫小德子的,十七八岁没爹没妈,跟我们一起在生产组干过。
这小子能吃,有一回生产组不知惹了什么麻烦要请人吃饭,吃客们走后,折箩足足一脸盆,小德子买了一瓶啤酒,坐在火炉前稀里呼噜只用了半小时脸盆就见了底。
但是有一天小德子忽然失踪,生产组的大妈大婶们四处打听,才知那小子在外面行窃被逮住了。
以后的很多天,我们加倍地注意天黑前那辆囚车,看看里面有没有他
囚车呼啸而过,大家一齐喊“小德子!
小德子!”
小德子还有一个月工资未及领取。
那时,我仍然没头没脑地相信,最好还是要有一份正式工作,倘能进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一生便有了倚靠。
母亲陪我一起去劳动局申请。
我记得那地方廊回路转的,庭院深深,大约曾经也是一座庙。
什么申请呀简直就像去赔礼道歉,一进门母亲先就满脸堆笑,战战兢兢,然后不管抓住一个什么人,就把她的儿子介绍一遍,保证说这一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其实仍可胜任很多种工作。
那些人自然是满口官腔,母亲跑了前院跑后院,从这屋被支使到那屋。
我那时年轻气盛,没那么多好听的话献给他们。
最后出来一位负责同志,有理有据地给了我们回答:“慢慢再等一等吧,全须儿全尾儿的我们这还分配不过来呢!”
此后我不再去找他们了。
再也不去。
但是母亲,直到她去世前还在一趟一趟地往那儿跑,去之前什么都不说,疲惫地回来时再向她愤怒的儿子赔不是。
我便也不再说什么,但我知道她还会去的,她会在两个星期内重新积累起足够的希望。
我在一篇名为《合欢树》的散文中写过,母亲就是在去为我找工作的路上,在一棵大树下,挖回了一棵含羞草
以为是含羞草,越长越大,其实是一棵合欢树。
大约一九七九年夏天,某一日,我们正坐在那庙墙下吃午饭,不知从哪儿忽然走来了两个缁衣落发的和尚,一老一少仿佛飘然而至。
“哟?”
大家停止吞咽,目光一齐追随他们。
他们边走边谈,眉目清朗,步履轻捷,颦笑之间好像周围的一切都变得空阔甚至是虚拟了。
或许是我们的紧张被他们发现,走过我们面前时他们特意地颔首微笑。
这一下,让我想起了久违的童年。
然后,仍然是那样,他们悄然地走远,像多年以前一样不知走到哪里去了。
“不是柏林寺要恢复了吧?”
“没听说呀?”
“不会。
那得多大动静呀咱能不知道?”
“八成是北边的净土寺,那儿的房子早就翻修呢。”
“没错儿,净土寺!”
小D说,“前天我瞧见那儿的庙门油漆一新我还说这是要干吗呢。”
大家愣愣地朝北边望。
侧耳听时,也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声音传来。
这时我才忽然想到,庙,已经消失了这么多年了。
消失了,或者封闭了,连同那可以眺望的另一种地方。
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
背景切换
拼音切换
添加到听单
评论 0
0:00 0:00
列表循环
快退15秒
上一首
下一首
快进15秒
播放列表
播放列表

我的收藏
浏览历史
现当代散文
史铁生
1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2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3
鲁迅《藤野先生》
鲁迅
4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5
毛泽东《对日战争宣言》
毛泽东
6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
7
茅盾《白杨礼赞》
茅盾
8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
9
朱自清《荷塘月色》
朱自清
10
朱自清《背影》
朱自清
11
朱自清《匆匆》
朱自清
12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13
老舍《想北平》
老舍
14
余秋雨《遇见》
余秋雨
15
史铁生《我与地坛》
史铁生
16
史铁生《我二十一岁那年》
史铁生
17
史铁生《墙下短记》
史铁生
18
史铁生《想念地坛》
史铁生
19
史铁生《合欢树》
史铁生
20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21
史铁生《黄土地情歌》
史铁生
22
史铁生《我的梦想》
史铁生
23
史铁生《好运设计》
史铁生
24
史铁生《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史铁生
25
史铁生《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26
史铁生《我的幼儿园》
史铁生
27
史铁生《二姥姥》
史铁生
28
史铁生《一个人形空白》
史铁生
29
史铁生《叛逆者》
史铁生
30
史铁生《老家》
史铁生
31
史铁生《庙的回忆1》
史铁生
32
史铁生《庙的回忆2》
史铁生
33
史铁生《庙的回忆3》
史铁生
34
史铁生《病隙碎笔1》
史铁生
35
史铁生《病隙碎笔2》
史铁生
36
史铁生《病隙碎笔3》
史铁生
37
史铁生《病隙碎笔4》
史铁生
38
史铁生《病隙碎笔5》
史铁生
39
史铁生《病隙碎笔6》
史铁生
40
安大叔《我的母亲》
安大叔
41
崛起之路
佚名
庙的回忆2 - 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