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少尹序,韩愈,唐代。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                    
                                     
       
                        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                    
                                     
       
                        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                    
                                     
       
                        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                    
                                     
       
                        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                    
                                     
       
                        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                    
                                     
       
                        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                    
                                     
       
                        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                    
                                     
       
                        其在斯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