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苏洵,宋代
内翰执事:洵布衣穷居,尝窃有叹,以为天下之人,不能皆贤,不能皆不肖。
故贤人君子之处于世,合必离,离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范公在相府,富公为枢密副使,执事与余公、蔡公为谏官,尹公驰骋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时,天下之人,毛发丝粟之才,纷纷然而起,合而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鲁无用之身,不足以自奋于其间,退而养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复见于当世之贤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范公西,富公北,执事与余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势,奔走于小官。
洵时在京师,亲见其事,忽忽仰天叹息,以为斯人之去,而道虽成,不复足以为荣也。
既复自思,念往者众君子之进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
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间之。
今之世无复有善人也,则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忧焉?
姑养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伤?
退而处十年,虽未敢自谓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与曩者异。
而余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执事与蔡公复相继登于朝,富公复自外入为宰相,其势将复合为一。
喜且自贺,以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发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爱悦之而不得见之者,盖有六人焉,今将往见之矣。
而六人者,已有范公、尹公二人亡焉,则又为之潸然出涕以悲。
呜呼,二人者不可复见矣!
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犹有四人也,则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则又汲汲欲一识其面,以发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为天子之宰相,远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
余公、蔡公,远者又在万里外,独执事在朝廷间,而其位差不甚贵,可以叫呼扳援而闻之以言。
而饥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执事之庭。
夫以慕望爱悦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见,而其人已死,如范公、尹公二人者;
则四人之中,非其势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执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
然窃自以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
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
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执事之文,纡余委备,往复百折,而条达疏畅,无所间断;
气尽语极,急言竭论,而容与闲易,无艰难劳苦之态。
此三者,皆断然自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翱之文,其味黯然而长,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让,有执事之态。
陆贽之文,遣言措意,切近得当,有执事之实;
而执事之才,又自有过人者。
盖执事之文,非孟子、韩子之文,而欧阳子之文也。
夫乐道人之善而不为谄者,以其人诚足以当之也;
彼不知者,则以为誉人以求其悦己也。
夫誉人以求其悦己,洵亦不为也;
而其所以道执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执事之知其知我也。
虽然,执事之名,满于天下,虽不见其文,而固已知有欧阳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涂之中。
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己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
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
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
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
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
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
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
近所为《洪范论》《史论》凡七篇,执事观其如何?
嘻!
区区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为自誉,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执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背景切换
译文切换
拼音切换
添加到听单
评论 0
0:00 0:00
列表循环
快退15秒
上一首
下一首
快进15秒
播放列表
播放列表

我的收藏
浏览历史
宋文
苏洵
1
佚名《董行成》
2
李昉《郑人逃暑》
3
佚名《征南唐檄》
佚名
4
佚名《寒窑赋》
5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王禹偁
6
王禹偁《待漏院记》
王禹偁
7
太平广记《入木三分》
8
柳永《劝学文》
柳永
9
范仲淹《岳阳楼记》
范仲淹
10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11
欧阳修《丰乐亭记》
欧阳修
12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13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
14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
15
欧阳修《纵囚论》
欧阳修
16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
17
欧阳修《卖油翁》
欧阳修
18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欧阳修
19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
20
欧阳修《送杨寘序》
欧阳修
21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欧阳修
22
欧阳修《非非堂记》
欧阳修
23
欧阳修《泷冈阡表》
欧阳修
24
欧阳修《真州东园记》
欧阳修
25
欧阳修《画舫斋记》
欧阳修
26
欧阳修《三上文章》
欧阳修
27
苏舜钦《沧浪亭记》
苏舜钦
28
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苏洵
29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苏洵
30
苏洵《六国论》
苏洵
31
苏洵《名二子说》
苏洵
32
李觏《袁州州学记》
李觏
33
渔樵问对
邵雍
34
周敦颐《爱莲说》
周敦颐
35
曾巩《墨池记》
曾巩
36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37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38
曾巩《醒心亭记》
曾巩
39
曾巩《道山亭记》
曾巩
40
司马光《孙权劝学》
司马光
41
司马光《训俭示康》
司马光
42
司马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司马光
43
张载《横渠四句》
张载
44
张载《西铭》
张载
45
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46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47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48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
49
王安石《材论》
王安石
50
钱公辅《义田记》
钱公辅
51
沈括《李遥买杖》
沈括
52
沈括《活板》
沈括
53
沈括《晏殊初仕》
沈括
54
沈括《雁荡山》
沈括
55
王辟之《于令仪诲人》
王辟之
56
苏轼《喜雨亭记》
苏轼
57
苏轼《书上元夜游》
苏轼
58
苏轼《记游松风亭》
苏轼
59
苏轼《稼说送张琥》
苏轼
60
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
61
苏轼《贾谊论》
苏轼
62
苏轼《凌虚台记》
苏轼
63
苏轼《留侯论》
苏轼
64
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苏轼
65
苏轼《上梅直讲书》
苏轼
66
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
67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68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69
苏轼《放鹤亭记》
苏轼
70
苏轼《宝绘堂记》
苏轼
71
苏轼《答谢民师书》
苏轼
72
苏轼《记游定惠院》
苏轼
73
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
74
苏轼《六国论》
苏轼
75
苏轼《教战守策》
苏轼
76
苏轼《猪肉颂》
苏轼
77
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
78
苏轼《书临皋亭》
苏轼
79
苏轼《答李端叔书》
苏轼
80
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
81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82
苏辙《三国论》
苏辙
83
苏辙《六国论》
苏辙
84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苏辙
85
孔平仲《娘子军》
孔平仲
86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87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黄庭坚
88
秦观《龙井题名记》
秦观
89
秦观《精骑集序》
秦观
90
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
晁补之
9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孟元老
92
李清照《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
李清照
93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94
朱熹《百丈山记》
朱熹
95
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
朱熹
96
朱熹、李幼武撰《陈谏议教子》
97
祝穆《铁杵磨针》
祝穆
98
三字经
王应麟
99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100
谢翱《登西台恸哭记》
谢翱
101
佚名《一箧磨穴砚》
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 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