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宋代]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在诵读客栈,品诗意万千 songduke.com

 
9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诗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诗苏舜钦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140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吴江亭则因为与诗人的两位好友张先、蔡襄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故更能勾摄起对友人的怀念。北宋康定元年(1040)词人张先(字子野)在吴江当县丞,将江边的如归亭“撤而新之”,蔡襄(君谟)在亭壁题词云:“苏州吴江之滨,有亭曰‘如归’者,隘坏不可居。康定元年冬十月,知县事秘书丞张先治而大之,以称其名。既成,记工作之始,以示于后。”(《中吴纪闻》卷三)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担任集贤校理。当时朝中保守派势力强大,新政无法顺利进行。次年,苏舜钦按惯例将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办酒庆赛神会,邀请好友十余人参加。保守派乘机攻击他偷盗奏封纸,他因此被除名为民,同席的人都被免官。接着,他的岳父宰相杜衍、好友范仲淹都被罢官,新政失败。他削职为民,避居苏州。在阴雨初睛的中秋之夜,他登临此亭,望着一轮圆月,感慨从中而来。


译文

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在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我不疑惑是否身在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注释

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吴江,一名吴松江,古称松江,源出太湖,流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吴县(今江苏吴县)等,向东北入海。张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吴江知县,历京兆通判、尚书都官郎中。著名词人,亦擅诗。君谟蔡大: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

悠悠:忧思。

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可怜:即可爱、可喜。

节物:节令景物。

无瑕:没有瑕疵。

表里:这里指明月。

寒光:即月光。流:照射。

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筋脉:筋骨脉络。

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只恐”句:《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

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简析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是一首七言古诗,为一篇中秋怀人诗。此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来。全诗工整贴切,平淡中见波折,看似自然,实寓奇巧,既怀念了故人,又感叹身世,具有复杂的情思。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


  全诗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八句,借中秋对月直抒胸臆。开篇言“独坐”,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中秋对月”形成强烈的对照,并自然地引出“心悠悠”——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接下去两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进一步点出勾起思念之情的缘由:古往今来,人们都珍惜中秋之月,因为它象征着和亲人的团聚,更何况诗人“独坐”的吴江亭是友人张先所修治,并且亭上还留有另一位好友蔡襄的题词。可现在人去亭空,唯独诗人一个人坐在这里遥望着中秋之月。此时此景,大有“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慨。诗人刚刚被逐出朝廷,远离世居的汴京,心绪难平。三四诗人并不愿意自溺于这种气氛中,笔锋一转,写出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时令、气候也善解人意,连绵的阴雨在中秋之夜停止了。不仅人间珍重这中秋佳月,上天亦对之怀有深意。这四句从表面看,是在庆幸中秋见月,实质上正反衬出诗人徒见明月,不见故人的伤感。以上八句以感慨、议论为主,以情真取胜。


  第二层八句写中秋之月。头两句写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寒光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水银在流动。接着写江、月互相辉映的景色。吴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这时的世界显得格外洁净,诗人觉得自己也在月光的照射下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而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此句倒装,即“鱼龙忧”“无所遁”之意)。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离开人世,像海客乘上浮槎,到了天上,他担心会触上斗牛星座。这是十分奇特的想象。


  这里对月亮的尽情描写,与前文所表现的感慨有逻辑上的联系。苏舜钦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却受到诬陷,被迫远离亲朋好友,来到苏州隐居。他希望朝政有澄清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力的赞美,正寄托了这种理想。而对仙境的向往,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四句,由写景再次转为抒怀。面对中秋佳景,诗人联想到自己悲凉的现状,虽有良宵美景,无奈孑然一身,远离亲朋,孤寂可悲。诗人辗转枕席,无法入眠,不觉到了天明。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以寄托自已的思念之情。


编辑于:2025-08-03 10:18:08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