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谁说农家的生活快乐呢?春天欠下的赋税,到秋天还没缴清!
地保公差天天来敲我家门,从早到晚苦苦催促,让人备受煎熬。
盛夏时节积涝成灾,洪水漫涨,水位比屋顶还高。
洪水已经冲毁了我的豆子,蝗虫又啃食了我的粟米。
上个月朝廷的诏书又传来,要重新登记所有人口。
三个男丁里就要征调一个壮年人,强迫他拿起弓箭与弓套(去当弓箭手)。
如今州府的公文又更加严厉,老吏们手持鞭子(四处催逼)。
(官吏)连小孩和老人都不放过,挨家搜捕,最后只剩下瘸腿的、瞎眼的(才得以留存)。
乡里人哪敢怨恨叹息,只能父子相对,各自悲伤痛哭。
农田里还能耕种劳作吗?(为了置办兵器)只能卖掉耕牛和小牛犊,去买弓箭。
满心的愁苦怨气化作连日的阴雨,锅里、罐里空空如也,连稀粥都煮不出来。
瘸腿的、瞎眼的人无法耕种,(全家)死亡不过是早晚的事!
我听了这些事,实在感到惭愧 —— 自己毫无作为,却白白享受着朝廷的俸禄。
不如吟诵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回到深山中砍柴度日(远离这乱世疾苦)。
里胥(xū):地保一类的公差。
日夕:朝夕;日夜。
流潦:“潦”同涝,指积水。
白水:这里指发洪水。
菽(shū):豆的总称。
生齿:人口。
板录:同“版录”。在簿册上登记人口,称版录。版,籍册。
恶使:迫使。
弓韣(dú):弓和弓套。
州符:州府衙门的公文。
艾:五十岁叫艾。这里指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
无目:瞎眼。
田闾:田间,乡间。这里指乡里人。
怨嗟:怨恨叹息。
南亩:指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
“买箭”句:汉代龚遂为渤海大守,教民卖剑买牛,卖刀买犊(见《汉书·龚遂传》)。这里反用这个故事。
铛.缶(chēng fǒu):锅和罐。
迟速:慢和快;缓慢或迅速。意思是是迟早的事。
徒尔:徒然。叨:不配享受的待遇而享受了叫“叨”。
君禄:指官俸。
归去来:辞赋篇名。晋陶潜所作的《归去来兮辞》
刈(yì)薪:砍柴。刈,割。
  开头四句是说,谁讲田家快乐呢?春天的租税,到秋天还未能交足。地保、里长敲打我家的门,正没早没晚地催迫交税呢。这四句写租税的繁重,田家感叹春税到秋都未能交完,而催促又急,痛苦可知。次四句写在水灾、蝗灾的侵袭下,秋收难有指望。盛夏五、六月,内涝成灾,白水比住房还高,豆类、谷类都受到严重的灾害。作者此时在河南襄城县做县令,这里靠近许昌,池临汝河。河水涨时,河岸里面即就形成内涝;河中之水常常高过堤岸下的人家居屋。这四句写灾祸频仍,因而田家处境更加悲惨。接着“前月诏书来”以下八句,是诉说除了租税剥夺和天灾威胁之外,兵役又带来严重的灾难。就在1040年夏天,西夏攻宋,朝廷增置河北、河东、京东西诸路弓手,襄城地处京西路,之前朝廷诏书下来登记人口,三丁抽一壮丁(“三丁籍一壮”,即指三丁抽一),强迫人民操持弓箭。当时州里又下了公文,严紧地催迫,老吏拿着鞭子和敲朴,到乡下来搜索,连老年和幼年,也都在抽兵之列。幸免于役的,只有跛子和瞎子。这八句写官吏变本加厉地为非作歹,抽丁太滥,造成田家都无壮丁在室,情况倍加凄惨。
  下面“田闾敢怨嗟”以后八句,写在兵役、租税、水灾等灾难的煎逼下,田家生活艰难,欲诉无门,走投无路。诗中先写:面临重重追迫,田家哪敢怨嗟,只有父子相持悲哭。种田地哪还再有指望,为了买下弓箭,只好把牛犊卖掉。次写淫雨不止,天意愁怨,锅子里、罐子里连稀粥都装不上了。瞎子和跛子都没有劳动力,不能耕种,死亡只在早晚之间了。这八句总写人祸、天灾给田家带来的苦难。以上各节,全是田家自诉之语。是诗的第一部分。
结尾四句,是作者听了田家语所兴的感慨。也是诗的第二部分。“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作者是地方官,听完田家悲酸的诉说,感到内心的惭愧。他自己身为县令,徒然受到从人民身上剥夺来的官俸的供养,却不能为人民解除忧患,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只好吟诵《归去来辞》,学陶渊明弃官归田,回到深山幽谷,砍伐薪柴,自食其力。全诗朴质无华,感情深厚。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作者为诗,正是继承了这样的光辉传统。作者论诗以平淡自励,力挽北宋初期西昆体所形成的华而不实的诗风,对于转移诗坛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唐代诗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诗说:“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作者这首诗的结尾四句,和韦诗同样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