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菊  
郑思肖[宋代]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诵读客栈,越过时空的顾盼 songduke.com

 
4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诗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诗郑思肖
寒菊
郑思肖[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28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便一直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这首诗是作者在南宋灭亡以后所写。


译文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在枝头守着清香枯萎凋谢,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注释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

疏篱:稀疏的篱笆。

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

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简析

  《寒菊》是一首咏物诗。诗中以寒菊为象征,表现出诗人忠于故国、绝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且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其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是为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紧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后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两句诗有所本,宋代朱淑真《菊花》诗:“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郑思肖略事点化,使诗的意蕴更为深化,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编辑于:2025-10-18 11:21:06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