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宋代]
极简播放
诵读客栈,千年一叹。 songduke.com

 
5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诗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诗黄庭坚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28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居蜀中六年之久,召回后又被罢官至鄂州。北宋崇宁元年(1102)寓居鄂州后即登南楼,叹其制作之美,翌年(1103)六月再登南楼,写下了此诗。


译文

站在南楼上倚着栏杆向四周望去,只见山光、水色连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

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注释

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

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简析

  《鄂州南楼书事》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其中不仅作为具体的景物存在,也起到关键性的串联作用。正因有明月的存在,诗人才能在南楼上望见远处的风景。正是有了朦朦胧胧的月光,诗人才能看见山水一色的美景,才能知道自己闻见的是菱角和荷花的香味;后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无人看管的清风与明月水乳交融,仿佛夏夜的阵阵凉意也是清风与明月融合在一起的功劳。全诗通体散行,一意直叙,点到即止,留下玩味想象的余地;诗句在散行中又参以当句相对,往复回环,摇曳生姿,增添了声情之美。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 ,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编辑于:2025-11-02 23:10:40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