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有客骖鸾并凤,云遇青山赤壁,相约上高寒。酌酒援北斗,我亦虱其间。
少歌曰:神甚放,形如眠。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欲重歌兮梦觉,推枕惘然独念,人事底亏全?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
我的志向在那辽阔的宇宙,昨晚我在梦中登上了蓝天。伸手抚摸那皎洁的明月,俯仰之间,人间已过千年。又梦见你乘着鸾鸟、凤凰,遇见了苏轼和李白诗仙,相约一同登上那高寒的月宫。他们手持北斗星当作酒勺斟酒畅饮,我也有幸以渺小之身置身其中。
小歌道:神魂何等自由奔放,身体却像在安然静卧。鸿鹄一次次振翅高飞,天地间都能看见它翱翔的方圆轨迹。正想再放声歌唱,却从梦中醒来;推开枕头,我独自茫然思索:人世间的事情,为何总有缺憾与圆满的分别?虽有知己好友可倾诉心声,却被一汪秋水隔断,难见那姿容美好的身影。
赵昌父:即赵蕃,辛弃疾的朋友。
七月望日:七月十五。用东坡韵:指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篇韵脚填词。
太白、东坡事:因赵昌父原词亡佚,李白事所指不详,恐当是梦天、邀月一类事。
过相褒借:过于褒奖、过于推许。
秋水之约:或指相约八月中秋泛舟。
博山寺:寺名。当因寺在博山得名。博山当为铅山境内小山。
谢:答谢,答复。
吴子似:即吴绍古,鄱阳人,南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任铅山县尉。
寥廓:指广阔无垠的宇宙太空。
畴昔:昨晚。
摩挲:用手抚摸。
素月:皎洁的明月。
俯仰:俯仰之间,即低头、抬头之间,形容时间极短。此句是说天上片刻,人间已过千年。
客:此处指赵昌父。
骖(cān):古代驾车时位于两旁的马。这句是说以鸾和凤为骖。
青山、赤壁:代指李白和苏轼,李白死后葬于青山,苏轼贬官黄州之时,有赤壁之游。
高寒:天上高寒之处,指月宫。“有客”三句说,有客乘鸾跨凤,和李白、苏轼相约,共上月宫游赏。
酌酒:斟酒。
援北斗:《楚辞·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援,手持。
虱其间:意谓以渺小无才之身参与其事。“酌酒”两句是说,他们以北斗为勺,开怀畅饮,我也有幸侧身其间。
少歌:即“小歌”,指乐章的一部分。《楚辞·九章·抽思》有“少歌曰”,相当于“乱曰”。
神甚放:形容神魂自由腾飞,无拘无束。
鸿:大雁。
鹄:天鹅。
高举:高飞。
重歌:指反复歌唱。
梦觉:梦醒。
推枕:推开枕头,起身。
惘然:茫然若失的样子。
底亏全:为什么会有亏有全。
美人:指知己朋友。此处指吴子似。
婵娟:形容姿容美好。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一句,写词人在梦境中飞至青天,先抵达月宫,尽情赏玩这轮皎洁明月。他在月宫之中轻抚明月,沉浸在奇幻迷离的境界里,不经意间人间已度过千年时光。随后 “有客骖鸾并凤,云遇春山赤壁,相约上高寒” 几句,刻画的是词人同贤士们一同登上天宫的梦境。从词的序言能得知,这首词是为答谢赵昌父所写,自然少不了表达敬意的内容。赵昌父是江西玉山人,住处离铅山不远,是词人在瓢泉闲居时的好友。他担任祠禄官闲居家中,不谋求仕途发展,平日里饮酒赋诗,气度出众,世人都认为他有陶渊明的风范。此处词人用 “骖鸾并凤” 来夸赞他,言下之意是赵昌父品德高尚、道法深厚,本就该得道成仙。
句中的青山、赤壁分别指代李白与苏轼,因为李白的墓在当涂青山西北侧,苏轼曾游览赤壁,并写下《赤壁赋》。赵昌父驾着鸾凤乘霞飞升,在彩云之中与先贤李白、苏轼相遇,随后他们便和词人一同约定前往天宫遨游。词人在此将赵昌父、李白、苏轼称作 “三贤”。词人这样写,也暗含自谦之意,下一句 “我亦虱其间” 便直接道出这层心思,意思是在您与先贤们相聚之时,我不过是勉强置身其中、滥竽充数罢了。现实里,词人觉得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又不愿同那些投降派官员同流合污,因此只能在梦境中与自己理想中的人物相见。在此处,词人将自己与友人、古代圣贤一同置于高寒广阔的天宇之间,以北斗为酒杯,畅饮天上的美酒,充分展现出自身豪放的品性。
词作下片依旧围绕梦境展开描写。词人在幻境中毫无牵挂地遨游天际,心中满是激昂之情,不由得轻声吟唱。“神甚放,形则眠” 两句,从字面来看,是说身体虽似处于静卧休眠之态,心境却依旧奔放旷达。这正是词人虽身处闲居,却仍怀有积极入世之志的心声流露。自从再度被迫赋闲,他表面上看似安闲恬淡,内心却始终牵挂着报国大业。“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 一句,化用贾谊《惜誓》中 “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 的名句。词人将自身比作反复搏击长空的鸿鹄,借此抒发胸中的豪迈志向。
随后,词人的思绪从梦境抽离,重回现实。在幻境中,词人能肆意驰骋、无拘无束,可一旦梦醒,现实中的境况便截然不同。这让他不由得心生怅惘,进而生出疑问,为何人世间有如此多不尽如人意之事。此处 “亏全” 二字,是以月亮的圆缺类比人间的悲欢离合,而词人着重提及的,是 “亏” 的一面,即人生中的缺憾。词人在此处将梦境与 “梦醒” 的状态相对比,道出了自身远大抱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一质问中,既饱含对现实的不满,也抒发了人事难遂心愿的慨叹,更像是一位胸有韬略、满腹经纶的老将,对自身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境遇发出的强烈抗争。词作的结语 “有美人可语,秋水隔婵娟”,初读时似乎显得有些突兀。前文所写皆是梦境景象与梦醒后的怅然心绪,结语却陡然转笔,流露出如杜甫《寄韩谏议》中 “美人娟娟隔秋水” 那般的惋惜之意。实则这一感慨,是在前文几层意涵的基础上自然生发而来。此句表面看似是对好友吴子似的思念,实则更多是在抒发如《水龙吟·再题瓢泉》中 “谁识稼轩心事” 那般的苦闷心境。
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理想主义是浪漫主义在思想内涵上的重要特质,而借助梦幻形式展现理想,更是浪漫主义的传统创作手法。辛弃疾巧妙运用这一传统手法,让自身的崇高理想在这首词中得以完美呈现。词作节奏跌宕起伏,时而描绘天界景象,时而转回人间境况,笔意驰骋奔放、狂放不羁,满含豪迈激情。词中满是瑰丽丰富的想象与大胆惊人的夸张,“摩挲素月”“骖鸾并凤”“酌酒援北斗”“天地睹方圆” 等经典语句,皆散发着绚烂夺目的光彩,尽显浪漫主义的迷人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