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走过千万里路,遍历江南与江北、浙西和浙东。我的人生就像暂时寄居世间,仍向往着那栽有菊花的隐士家园。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我愿去做个钓鱼翁。回头再看看故土中原,归隐的念头可不能太匆忙。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万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 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
故国:指中原。
词的上片,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愁绪,基调悲壮且沉郁。开篇两句轻描愁绪模样,夕阳渐渐西沉,词人手持酒杯,迎着秋风沉思,忽然生出奇特的疑问。“斜日” 既实写眼前景物,点明当下时间,又暗含年华逝去的意味,藏着岁月虚度、青春不再的慨叹。“无语问西风”,是说心中有疑问却未说出口。所问的 “西风”,除了点明秋季,也和上句 “斜日” 有着相同的深层含义。这两句形成对仗,却不显得刻意。接下来 “胭脂” 两句,自然就是词人心中疑问的内容。
“芙蓉” 即荷花,此处特指秋荷。梁昭明太子的《芙蓉赋》中写道,荷花 “初荣夏芬,晚花秋曜”。荷花花色红艳,因此词人向西风发问:为何要将所有胭脂都化作颜料,把秋荷染得这般鲜红?就像东风主宰春花的绽放,词人在此处认为,西风也主宰着秋花的生长。这一问显然奇特且不合常理,可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之上满是芙蓉,色彩艳丽耀眼,这景象与他当时的心境截然不同,于是心中暗自思索,生出这般奇特的念头。就像伤春之人会埋怨花开、嗔怪鸟鸣,这写法堪称推陈出新,借这般疑问暗抒愁绪,显得格外沉郁。“放眼暮江千顷” 一句,补充说明前文见到芙蓉时,词人已在江边,叙事完整无疏漏,“暮” 字也与前文 “斜日” 相呼应。在这千顷宽阔的江面上,“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由此转入直接抒发愁绪的正题。
过去文人描绘愁绪,手法多样:李煜在《虞美人》中以 “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愁情;贺铸在《青玉案》中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描摹愁态;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形容愁重;这些写法都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此处词人化用庾信《愁赋》中 “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的句子,用 “万斛” 形容愁绪可计量却又计量不尽,将抽象无形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比喻恰当且生动。紧接着 “无处落征鸿” 一句,再次极力渲染愁绪之多,加深愁情:满江离愁,连飞鸟都找不到落脚栖息之处,更何况人呢?愁绪的无边无际由此可见,实在是凄楚悲凉到了极点。这一句在前面两句形象比喻的基础上,对愁情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直到将愁绪写尽写透。以上七句,分为四层描绘壮志未酬的愁情。
从淡笔轻描到暗笔隐写,再转为明笔直抒,最后用浓笔重绘,一层一层递进,一层一层渲染。在这种淡与浓、明与暗的对比中,愁情越发显得强烈而鲜明。那时词人已三十四岁,却依旧是普通百姓。满肚子经世济民的才学无处施展,实在让人愁肠寸断。这种 “报国欲死无战场” 的悲壮沉郁之情,到这里已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顶点。因此在笔墨酣畅地抒发之后,词人又用淡笔收尾,让语气变得平和舒缓。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两句:暮色昏沉,只有栏杆的一角还能看见一丝天光;词人倚着栏杆,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醉醒中” 指的是非醉非醒、似醉还醒的状态,是借酒浇愁(醉)后又放眼观物(醒)的情态融合,与苏轼《江城子》中 “梦中了了醉中醒” 一句所表达的状态相近。词人饮酒至醉,是因为内心积满愁绪,愁肠百结;而依旧清醒,是因为心中郁结难以消解,壮志未能实现。这两句既收束了上片的离愁别绪,又为下片的心理矛盾做了铺垫。在结构上显得富于变化,情感上跌宕起伏,视觉上则呈现出一幅落魄志士的绝妙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