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宋代]
极简播放
诵读客栈,风轻云淡 songduke.com

 
4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词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词
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95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杨炎正是杨万里的族弟,与辛弃疾相交甚密。他和辛弃疾一样,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但却在朝廷的投降政策下无所事事,空有卓越才能和远大抱负而无从施展,这首词正是作者秋日感怀、触景生情时所作。


译文

手持酒杯面对夕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胭脂为什么呀,都化作色彩染遍了秋荷?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没有地方让远飞的鸿鸟歇足。天空只在栏杆的一角显露,我在半醉半醒中斜倚着栏杆。

走过千万里路,遍历江南与江北、浙西和浙东。我的人生就像暂时寄居世间,仍向往着那栽有菊花的隐士家园。试问谁是中原豪杰,借我舟楫浮泛五湖,我愿去做个钓鱼翁。回头再看看故土中原,归隐的念头可不能太匆忙。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以毛滂《元会曲·九金增宋重》为正体,双调九十五字,前段九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芙蓉:是荷花,这里指秋荷。梁昭明太子《芙蓉赋》说它“初荣夏芬,晚花秋曜”。

斛(hú):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后改为五斗一斛。“万斛”,比喻愁多。

“天在”二句:意谓自已在似醉似醒中倚栏眺望,栏杆一角露出一线天光。

如寄:喻生命短促。

三径菊花:赵岐《三辅决录·逃名》:汉时,蒋诩辞官归乡里,闭门不出,院舍前竹下辟三径(小路),只与求仲、羊仲往来。后遂以“三径” 称隐士居所。陶潜《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此化用其意,表示归居田园。

中州:黄河中、下游地区。

五湖:太湖一带。此表示隐遁湖海。

故国:指中原。


简析

  词的上片即景生情,词人把酒临风,但见红日西沉,秋意正浓,回想他的浮沉宦海,不由得愁绪满怀;下片他感叹身世飘零、怀才不遇,因而产生了归隐田园的念头,但中原未复,又觉得现在不是退隐的时候,于是暗暗告诫自己应当三思而后行。全词开合张弛,忽纵忽擒,用抑扬顿挫的笔调表达出行藏难定的彷徨心情,格调沉郁而不乏俊逸风致。


赏析

  这是一首十分明显的感怀秋日的词。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远大抱负无从施展。这首词通过对自家身世的倾诉,来表达他那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真实地表现了他那种感时抚事、郁郁不得志的心理活动。虽然这首词哀怨伤感是主要氛围,但作者并非完全消沉,一蹶不振。全词立意炼句不同一般,豪放、沉郁而又风姿卓约,艺术上有其特殊之处。


  词的上片,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愁绪,基调悲壮且沉郁。开篇两句轻描愁绪模样,夕阳渐渐西沉,词人手持酒杯,迎着秋风沉思,忽然生出奇特的疑问。“斜日” 既实写眼前景物,点明当下时间,又暗含年华逝去的意味,藏着岁月虚度、青春不再的慨叹。“无语问西风”,是说心中有疑问却未说出口。所问的 “西风”,除了点明秋季,也和上句 “斜日” 有着相同的深层含义。这两句形成对仗,却不显得刻意。接下来 “胭脂” 两句,自然就是词人心中疑问的内容。​


  “芙蓉” 即荷花,此处特指秋荷。梁昭明太子的《芙蓉赋》中写道,荷花 “初荣夏芬,晚花秋曜”。荷花花色红艳,因此词人向西风发问:为何要将所有胭脂都化作颜料,把秋荷染得这般鲜红?就像东风主宰春花的绽放,词人在此处认为,西风也主宰着秋花的生长。这一问显然奇特且不合常理,可为何会有这样的疑问呢?​

词人来到江边,见秋江之上满是芙蓉,色彩艳丽耀眼,这景象与他当时的心境截然不同,于是心中暗自思索,生出这般奇特的念头。就像伤春之人会埋怨花开、嗔怪鸟鸣,这写法堪称推陈出新,借这般疑问暗抒愁绪,显得格外沉郁。“放眼暮江千顷” 一句,补充说明前文见到芙蓉时,词人已在江边,叙事完整无疏漏,“暮” 字也与前文 “斜日” 相呼应。在这千顷宽阔的江面上,“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由此转入直接抒发愁绪的正题。​


  过去文人描绘愁绪,手法多样:李煜在《虞美人》中以 “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愁情;贺铸在《青玉案》中用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描摹愁态;李清照在《武陵春》中以 “双溪舴艋舟,载不动” 形容愁重;这些写法都构思新颖,设想奇特。此处词人化用庾信《愁赋》中 “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 的句子,用 “万斛” 形容愁绪可计量却又计量不尽,将抽象无形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比喻恰当且生动。紧接着 “无处落征鸿” 一句,再次极力渲染愁绪之多,加深愁情:满江离愁,连飞鸟都找不到落脚栖息之处,更何况人呢?愁绪的无边无际由此可见,实在是凄楚悲凉到了极点。这一句在前面两句形象比喻的基础上,对愁情进行浓墨重彩的刻画,直到将愁绪写尽写透。以上七句,分为四层描绘壮志未酬的愁情。​


  从淡笔轻描到暗笔隐写,再转为明笔直抒,最后用浓笔重绘,一层一层递进,一层一层渲染。在这种淡与浓、明与暗的对比中,愁情越发显得强烈而鲜明。那时词人已三十四岁,却依旧是普通百姓。满肚子经世济民的才学无处施展,实在让人愁肠寸断。这种 “报国欲死无战场” 的悲壮沉郁之情,到这里已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顶点。因此在笔墨酣畅地抒发之后,词人又用淡笔收尾,让语气变得平和舒缓。​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两句:暮色昏沉,只有栏杆的一角还能看见一丝天光;词人倚着栏杆,难以排遣心中的愁绪。“醉醒中” 指的是非醉非醒、似醉还醒的状态,是借酒浇愁(醉)后又放眼观物(醒)的情态融合,与苏轼《江城子》中 “梦中了了醉中醒” 一句所表达的状态相近。词人饮酒至醉,是因为内心积满愁绪,愁肠百结;而依旧清醒,是因为心中郁结难以消解,壮志未能实现。这两句既收束了上片的离愁别绪,又为下片的心理矛盾做了铺垫。在结构上显得富于变化,情感上跌宕起伏,视觉上则呈现出一幅落魄志士的绝妙图景。


编辑于:2025-11-03 22:23:11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