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代]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在诵读客栈,与古人畅谈 songduke.com

 
328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文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文苏舜钦
沧浪亭记
苏舜钦[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391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僦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鄙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这篇文章是苏舜钦遭受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以后所作的。庆历四年(1044),进奏院祠神之日,苏舜钦作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循前例以卖旧公文纸的钱宴请同僚宾客。当时朝中的保守派御史中丞王拱辰等,对宰相杜衍、参知政事范仲淹、枢密副使富弼等人力图改革弊政之举心怀不满;而苏舜钦得范仲淹荐举,又是杜衍之婿,因而保守派抓住这件事,借题发挥,弹劾他监主自盗,结果,苏舜钦被罢去官职,在席的有十余人被逐出朝。区区一件小事,竟得如此严惩,苏舜钦激愤不己,他带着心灵上的创痛,流寓苏州,不久,在城南营建沧浪亭,并写下了这篇文章。


译文

  我因获罪而被贬,无处可去。乘船在吴地旅行,起初租房子居住。时值盛夏,炎热潮湿,当地的房子都十分狭小,憋闷得难以喘息,想寻得高爽空旷之地,来舒展心胸,却无法办到。


  一天路过郡学,向东望去,草木郁郁葱葱,有高大的土山和宽阔的水面,与城中景致大不相同。沿着水边,在繁花修竹之间找到一条小路。向东行走数百步,有一片荒地,方圆约五六十寻,三面环水。小桥的南面,地势更加开阔,旁边没有民居,左右都被林木遮蔽遮蔽。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得知是五代吴越王钱氏时的贵戚孙承右的池苑别馆。地势起伏的优美景致,当年的意趣尚存。我喜爱此地,流连忘返,于是用四万钱购得它,在北面的曲岸建造了一座亭子,取名为“沧浪”。前面是竹林,后面是溪水,水的北面又是竹林,没有尽头。清澈的流水,翠绿的竹干,光影在门窗之间交汇,尤其与清风明月最为相宜。我时常划着小船,裹着头巾前往,到了那里便洒脱自在,忘了归家。时而举杯畅饮,放声高歌;时而席地而坐,仰天长啸。乡野老人不会到来,只与鱼儿鸟儿共享欢乐。形体已然安适,精神便不觉烦扰,所见所闻没有邪僻,道理便因此明晰;回过头来想想以往那纷扰忙碌于荣辱的官场,每天为了微小的利害得失而相互摩擦碰撞。与这般自然真趣相隔绝,岂不是太鄙陋了吗!


  唉,人本来就是受外物感动的。情感激荡于内心,本性便受到压抑,必须寄托于外物而后才能排遣。寄托过久便会沉溺,以为理所当然;如果不能超越它而换一种心境,就会陷入悲苦而不能解脱。唯有仕途官场,使人沉溺最为深刻。古往今来的才士贤人,因一次仕途失意而至于抑郁而死的很多,这都是因为不懂得如何超越自我的道理。我既已被贬而获得此处的胜境,安于冲淡旷达的生活,不与众人争逐。因此能够探究内心与外物、失意与得到的本源,豁然有所领悟,在笑谈间怜悯古往今来的争名逐利者。尚且不能完全忘怀于眼前所见之物,但借此沧浪亭之景,已然能够实现自我超脱了!


注释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五代末此处为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北宋庆历年间为诗人苏舜钦购得,在园内建沧浪亭,后以亭名为园名。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

吴中:今江苏省,大致相当于春秋时吴国地方

租赁

过:拜访

]郡学:苏州府学宫,旧址在今苏州市南,沧浪亭就在其东面,郡国的最高学府。

崇阜:高山

并(bàng):通“傍”

杠:独木桥

钱氏:指吴越王钱镠

孙承祐:吴越王钱俶的小舅子,任节度使,镇守苏州,在苏州大建园亭

北碕:北边曲岸上

冲旷:冲淡旷远,这里既指沧浪亭的空旷辽阔的环境,也兼指淡泊旷适的心境

闵:同“悯”,悲悯。

寻:长度单位

锱珠: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简析

  《沧浪亭记》是一篇散文。作者模仿柳宗元的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并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心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横遭迫害文人的心灵历程。全文不仅叙事写景,更有抒情议论,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赏析

  这篇文章作者模仿了柳宗元的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并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心态,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文章虽为记亭而作,但苏舜钦更借此抒发胸中丘壑,因而沧浪亭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在文中成为推进内容发展的关键。文章总体不仅叙事写景,更有抒情议论;文章各个部分不仅作现状的描述,更注重于表现事件和思维的发展过程。总之,文章的布局及表现方式都出于抒写感情的需要,这篇文字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横遭迫害的文人的心灵历程。


  文章第一部分重在记叙,但在写构亭之前,以主要笔墨叙述了一个对高爽虚辟之地由“思得”、“不可得”而终于“得之”的过程。士居偏狭不能出气,欲得高爽之地。这与其说是感官上的需要,不如说更是心理上的需要。因而,对寓居之地的寻求,正是作者心理情态的反映。它说明,愤懑和抑郁长久沉重地压在作者的心头,但他又不甘被苦闷压倒,力图从这一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和他以前的许多文人一样,他也只能从政治环境转向大自然,从山水草木中获取感情的补偿。而孙承祐所遗下的池馆,以它环境之美,以它“旁无民居”的幽僻,让作者一下子捕获到了与其心灵所需相契之点。这一段写景,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表现方法,以“顾”、“得”、“趋”等字真切地写出了他被自然环境深深吸引的情态。而对于具体筑亭之事文中仅以“构亭北碕”一语带过。亭名“沧浪”,取义于先秦民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歌词寓含着洗濯政治污浊之意,但作者也无意在这点上展开,因为当他把大量笔墨用于抒情议论时,亭名的这一层含义已不言而喻,不需再赘述了。


  这一佳地既然是作者在心情郁闷的情况下努力求索所致,因而他抒写自己从中获得的情趣,决非一般的赏心悦目。他一方面极写内心的舒坦自在,强调了他与大自然的息息相通;另一方面,与上文“旁无民居”之语相呼应,再次强调了连野老也不至的宁静。这显然不同于陶渊明,“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二首》)那种乡居生活的乐趣。这是苏舜钦从他蒙受不白之冤的经历出发而产生的特殊心态。这种不仅要摆脱政事,甚至要摆脱一切人间往来唯与“鱼鸟共乐”的极端追求,是他心理上对黑暗现实所作出的逆向反应。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说明,这次政治打击在苏舜钦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沉重印记。


  接着,文意深入一层。如果说,以上所写主要表现了“形骸既适则神不烦”。那么,随之提出的“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则表明作者从对景色的沉迷转为清醒的反思和冷静的自责:这充分说明,作者现时的感情状态固然是受大自然的感染而成,却又是主观追求和自觉体验的结果,是有意识的心理调整,而浑浊丑恶的官场纷争和美好宁静的大自然两相对照,尤觉今日闲逸自在的可贵,也就更能实现他所需要的心理平衡。文章的最后部分,从对往事的“返思”再上升到理性的思考,这是由个人的遭遇而引出的在普遍意义上对人生处世问题的探讨,但即便如此,其中仍充满作者自己的感情体验。他体会到“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并坦率地表示,自己被废,并重新寻求到寄寓感情之物有了这两个外界条件,才使他有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内外得失之原,也才能从对仕宦的沉溺中完全得以解脱。作者的这一自我剖析是很客观,也是很深刻的。像苏舜钦这样的封建知识分子,要从精神上摆脱仕宦的羁缚,需要作出很大的努力,需要经历一个心灵搏斗的艰苦过程。这段文字反复出现一个“胜”字,显现出不同精神力量的较量,这正是作者自我感受在文字上的反映。然而,这种解脱毕竟是在无奈的情况下对现实的消极反抗。事实上,封建社会中没有几个失意文人能以这样的感情寄托方式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这篇文章清晰地留下了作者仿效柳宗元永州山水游记的痕迹。文章的基本格调和具体表现方式,与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等篇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作者并非作简单的模仿,而在文字中融入了个人独特的体验,反映了他自己的心态,特别是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


编辑于:2025-10-10 15:11:27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