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间听到雪声,时而疏疏,时而密密;早晨看见雪下,有时整齐地落,有时斜斜地飘。
阵风回转,雪片儿卷起来,婆娑而舞,好像天空顷刻间开出花一样。
纵使它尽情飘落,春寒彻骨,也不妨碍日后桃李盛开,享受那美好的年华。
  本诗写于宋哲宗元祐二年的冬天,黄庭坚正寓居京城,当时他仕途顺利,文学创作也比较频繁。
  首联诗人从大处着墨,表现大雪的壮观场面。一个“忽”字,写出季节更替的猝不及防,也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颔联对仗工整,八个叠字,字字工切,层层加深,极富神韵,成为千古写雪名句。不仅朗朗上口,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形象地描摹了夜间与拂晓时大雪的变化。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颈联动态地描绘大雪纷飞的美丽场景。诗人采用拟人手法,仿佛让人感觉到雪为天地精灵。又将雪比作花,更令人遐想无限。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意境,却比其更简炼。
  尾联作者寓情于景,即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融浑无迹。“寒至骨”,即指大自然的严冬,也暗喻各种残酷的现实。但他更相信寒冬过后就是桃李竞相开放的灿烂春天。
  历来咏雪的诗,留给人的常是寒索落寞之情,而这首诗却独辟蹊径,弹唱出高昂明快的声调,给人以豪放、进取的启迪。
作者一气呵成,写完后即兴呈送苏轼。苏轼看后大加赞尝,这首诗从此千古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