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香疏影  
姜夔[宋代]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在诵读客栈,品诗意万千 songduke.com

 
12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词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词姜夔
暗香疏影
姜夔[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260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创作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与词人《长亭怨慢·渐吹尽》为同年之作。是年冬,姜夔载雪访范成大于石湖。他在石湖住了一个多月,自度《暗香》《疏影》二曲咏梅。


译文

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


暗香

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

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


疏影

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史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

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但这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只听到了玉笛所奏的梅花飘落之哀曲。等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独立飘香。


注释

暗香:词牌名,为姜夔自度曲。双调九十七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七仄韵。《绝妙好词》调名下题“梅”。《词综》调名下题“石湖咏梅”。

疏影:词牌名,姜夔的自度曲。双调一百一十字,前段十句五仄韵,后段十句四仄韵。

辛亥:光宗绍熙二年(1191)。

载雪:冒雪乘船。

石湖:位于今苏州西南,与太湖通。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居住石湖,自号石湖居士。

止既月:停留一个月。

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

把玩:指反复欣赏。

工妓:乐工和歌妓,即演唱和伴奏者。毛刻本、清抄本作“二妓”。隶习:学习。隶,《砚北杂志》作“肄”。肄,练习,演练。

玉人:美人,心爱之人。以玉形容人,兼该形质。贺铸《浣溪纱》词:“美人和月摘梅花。”

但怪得:惊异。

竹外疏花:竹林外面几枝稀疏的梅花。北宋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枝斜更好。”

香冷:寒梅的香气透进诗人的屋子里。瑶席:精美的宴席。

江国:江南水乡,作者所在之地。

“叹寄与”句:借陆凯折梅赠友的典故,表达与所思念的人分离,无法两情相通。

翠尊:用绿宝石制成的酒杯,诗词中惯用的美化写法。

红萼:红色的花,这里指红梅。

耿: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

翠禽:翠鸟。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唐牟融《送范启东还京》诗:“客里故人尊酒别,天涯游子弊裘寒。”姜夔是江西人,当时住苏州。

盈盈:仪态美好貌。《古诗十九首》:“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这里借以比喻梅花。

安排金屋:借指如对待美女般珍惜梅花。《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恁时:那时候。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横幅:画幅。


简析

  《暗香·旧时月色》借梅喻人,深蕴忧国之思,寄托个人生活的不幸。起句写旧时豪情,以月色、梅花勾连过去和现在,唤起与玉人月下摘梅的回忆;随即以“而今”转到当前,“长记”二字追忆赏梅雅事;末句又回到当下,惋惜片片落梅,暗含故人不知何日重逢之意。全词不断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往复摇曳,结构空灵精致,意境清虚骚雅。


  《疏影·苔枝缀玉》是《暗香·旧时月色》的姊妹篇,表现梅的高洁、幽独,并借此咏叹词人自己的身世。上片以梅喻王昭君,赞美其绝代姿容,哀叹其客死异域的不幸;下片写春风吹落梅花,欲重觅幽香,为时已晚。全词用事虽多,但熔铸绝妙,运气空灵,变化虚实,十分自如。篇中善用虚字,曲折动荡,摇曳多姿。


赏析

  《暗香》的脉络,陈匪石援引周济所言:“前五句为‘盛时这般景象’;‘何逊而今渐老’四句为‘衰时这般景象’;‘长记曾携手处’二句为‘追想其盛时’;‘又片片’二句为‘感怀其衰时’。以全词观之,就局势转折而论,周说颇为确切。” 全词于今昔对照之中,寄寓盛衰之感与怀人之思。至于盛衰是个人境遇抑或家国变迁,怀人是眷恋所恋之人还是怀念帝妃,向来见仁见智,不必强行划一。


  上片以 “旧时”“而今”,下片用 “正”“曾”“又”,将今昔脉络标注得十分明晰。起首五句描绘旧时赏梅图景,无论文字还是意境,皆美妙至极:“梅枝旁、月色下,笛声婉转悠扬,当此之时,又唤起如玉佳人,冒着严寒采摘梅花,月色、笛声、花影、人影,交融成一片,试思这是何等境界,何等情致!”(沈祖棻语)“何逊” 两句陡然转折:“都忘却”,既是困境中人失去赏花赋诗的兴致,亦是旧时的美好不堪回首,着笔简练,将现状的衰颓寄寓于言外。“但怪得” 再作转折,写人已衰颓无力对花赏玩,花却以馨香袭人 —— 旧时的赏爱,如今却成 “怪”,一字之中深含今昔之变。“瑶席” 是美称石湖之雅致,并非言其奢华。


  过片两句,字面上是描写江南冬末万木萧瑟之景,实则也是上片衰飒之情的外化。“寄与路遥”,化用陆凯折梅赠友的典故,转入怀人之意。“叹” 字道出因路途遥远无从寄赠,故怀人实为绝望之情。“翠尊” 承上 “瑶席” 而来,“红萼” 承上 “疏花” 而来,关联紧密。把酒之际生起悲绪,面对花枝无言以对,唯有 “耿相忆”,“耿”,是相忆时清晰而深切的感觉,“长记” 紧承 “相忆”,再折入 “旧时” 场景,与玉人携手于西湖之畔,但见千万树梅花冒寒绽放,气势压过千顷寒波,是何等精神,何等气象,堪称千古名句。“又” 字跌落到眼前情境,翻进一层以现境作结:梅花片片吹尽,“竹外疏花” 自然无从得见;玉人攀摘之举,就更不可能了。极沉痛之情,寄寓于花事变迁,文字优美,笔致婉丽,正如张炎所言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


  《疏影》一词着重刻画梅花清幽孤傲的形象,寄寓作者对青春、对美好事物的怜惜之情。此词脉络,可从上下两片梳理。上片聚焦花开,花形、花魂、花品、花境皆有勾勒;下片转写花落,护惜、无奈、怨悱、拟想交织成篇。


  上片摹写梅花形神俱佳。“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开篇便向读者展现一幅色调鲜明、清幽静美的 “双栖图”。它勾勒出一株古梅,枝头缀满晶莹似玉的梅花,与翠色小鸟相伴栖宿。苔枝与翠禽色调相近,皆为充满生机的 “绿”,其间点缀美玉般的梅花,更显光彩夺目。字里行间未露 “梅” 字,梅的形象却立体呈现。接着推出第二幅画面:“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完全以写人的笔法状梅。梅花即佳人的化身。相逢于 “客里”,又置于 “篱角黄昏” 的典型环境,更添寂寞氛围。在此情境中,“佳人”“无言自倚修竹”。“无言” 之神态、“自倚” 之动作,既凸显孤高佳人的形象,也折射出词人 “客里” 怀人的孤寂心境。在这种情绪驱使下,词人设想对方亦当孤寂难耐,下句便借昭君出塞之事抒发此感。“不惯”“暗忆” 两个寻常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传递出深沉情致。“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明写人花幻化的艺术境界。置于 “月夜” 归来,更显 “幽独” 气质。“月夜” 与 “黄昏” 呼应,“花” 与 “玉” 呼应,“幽独” 与 “无言自倚” 呼应,文字脉络细密,情感线索清晰。“幽独” 一词总括上片精髓,成为全词基调,此数句亦为词中重点,尽写梅花之魂。


  下片过片另开新境,表明梅花不仅有美的形貌、灵魂,更有美的举动 —— 美化妆点妇女。“犹记深宫旧事” 与上片 “暗忆江南江北” 相互呼应,乃词人想象心上人于远方孤寂中常忆美好往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借南朝寿阳公主午睡时梅花落眉心、宫女仿效 “梅花妆” 的典故,喻往事美好令人难忘。如此时光值得珍视,切莫如无情东风 “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然往事成空,唯留美好追忆,恰似梅花终被东风吹落 “随波去”,难免怨恨 “玉龙哀曲”。“却又怨、玉龙哀曲”,可视为为梅花而奏的招魂之曲,从音乐侧面申述护梅之重要。“玉龙” 亦与前篇 “梅边吹笛” 呼应。临近收束,作者着意使《疏影》结尾与《暗香》开头呼应,以成前后勾连之势,令其独创的 “连环体” 结构完整。“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又从绘画角度深化主题。《疏影》末句 “小窗横幅” 当与《暗香》首句 “旧时月色” 呼应,“小窗横幅” 既可解为图画,亦可视为梅影。月色映照纸窗的梅影,恰似 “天然图画”,别具风致。《疏影》中梅花的形象、性格、灵魂与遭遇,寄寓作者身世飘零之叹,传达对美好事物应及时呵护的意旨。


  此词笔法奇崛,连续铺排五个典故,以五位女性形象比喻映衬梅花,使梅花人格化、性格化,较一般 “遗貌取神” 之法更胜一筹。

“苔枝缀玉” 三句化用首个典故 —— 隋代赵师雄罗浮山遇仙女事(见曾慥《类说》引《异人录》)。作者用典巧妙,仅以 “翠禽” 轻轻点染。读者知其用典,方悟 “苔枝缀玉” 亦可调琢罗浮神女风致,“枝上同宿” 亦述赵师雄奇遇。姜夔善用此典,其《鬲溪梅令》有 “谩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 句。此典使梅花与罗浮神女合而为一,似花非花、似人非人,于典雅清秀之外更添朦胧神秘之感。

“客里” 三句由 “同宿” 转向孤独,引出第二个典故 —— 杜甫笔下的佳人。杜诗《佳人》云:“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佳人乃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以之比梅,突显其品性高洁、超尘绝俗、孤芳自赏的特质。北宋曹组《蓦山溪》咏梅有 “竹外一枝斜,想佳人,天寒日暮” 句,亦化用苏诗、杜诗典故。诗词用典需经作者重组与匠心安排,姜夔于引出佳人形象前,先着 “客里相逢” 句,使作品带漂泊风尘的知遇情调,又写 “篱角黄昏” 的环境背景,暗透冷落迟暮之叹,更显梅花高洁品格。

“昭君” 至上片结句化用王昭君典故,作者构思主要参照杜甫《咏怀古迹》之三。“一去紫台” 句经姜夔想象,强调昭君 “但暗忆江南江北”,以思国怀乡具体化其怨恨;“环佩空归” 句亦得发挥,谓昭君月夜归魂 “化作此花幽独”,为其魂灵寻得归宿,既慰藉同情其遭遇者,又赋予梅花哀怨身世,平添楚楚风致。


  换头三句用寿阳公主典故。“犹记深宫旧事” 一句绾合二典(王昭君久居深宫、远嫁匈奴亦为 “深宫旧事”),“犹记” 一转,引出 “梅花妆” 故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既绘公主娇憨之态,亦状梅花飘落之轻盈。此典注入活泼情调,稍缓全词氛围。

末一典故为汉武帝 “金屋藏娇” 事。“莫似春风” 三句由花落引惜花之情,进而思护花之策,与上片 “昭君” 等句遥相呼应,乃全词题旨所在。“莫似春风,不管盈盈” 似殷切呼唤,“早与安排金屋” 更见热切期望。然终 “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空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再遭凋零。


  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涵盖历史人物、传奇神话、文学形象;其身份地位各异,有神灵、鬼魂,有富贵、寒素,有得宠、失意;叙述描写有繁简、有主次,衔接转换紧密贴切。


  姜夔作《暗香》《疏影》,确乎 “自立新意”。其新意在于打破前人传统写法,不再作单一线条、平面化的描摹,而是摄取事物神理,创造多线条、多层次、具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及性灵化、人格化的艺术形象。作者调动多元素材,大量用典,虚实相生、比兴兼用,进行交叉融合的描写;拓展时空维度,使古今、彼此灵活穿插;以咏物为线索,以抒情为核心,熔写景、叙事、说理于一炉,兼以色彩、声音、动态渲染,多用领字化虚为实,为梅花作出最精妙的传神写照。


编辑于:2025-08-03 09:29:54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