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935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tiān xià zhī huàn bú huàn cái zhī bú zhòng huàn shàng zhī rén bú yù qí zhòng bú huàn shì zhī bú yù wéi huàn shàng zhī rén bù shǐ qí wéi yě fú cái zhī yòng guó zhī dòng liáng yě dé zhī zé ān yǐ róng shī zhī zé wáng yǐ rǔ rán shàng zhī rén bú yù qí zhòng  ﹑bù shǐ qí wéi zhě hé yě shì yǒu sān bì yān qí gǎn bì zhě yǐ wéi wú zhī wèi kě yǐ qù rǔ jué wēi zhōng shēn wú tiān xià zhī huàn cái zhī dé shī wú bǔ yú zhì luàn zhī shù gù yǎn rán sì wú zhī zhì ér zú rù yú bài luàn wēi rǔ cǐ yí bì yě yòu huò yǐ wèi wú zhī jué lù guì fù zú yǐ yòu tiān xià zhī shì róng rǔ yōu qī zài wǒ shì fǒu kě yǐ zuò jiāo tiān xià zhī shì ér qí jiāng wú bù qū wǒ zhě zé yì zú rù yú bài luàn wēi rǔ ér yǐ cǐ yì yí bì yě yòu huò bù qiú suǒ yǐ yǎng yù qǔ yòng zhī dào ér xǐ xǐ rán yǐ wéi tiān xià shí wú cái zé yì zú rù yú bài luàn wēi rǔ ér yǐ cǐ yì yí bì yě cǐ sān bì zhě qí wéi huàn zé tóng rán ér yòng xīn fēi bú shàn ér yóu kě yǐ lùn qí shī zhě dú yǐ tiān xià wéi wú cái zhě ěr gài qí xīn fēi bú yù yòng tiān xià zhī cái tè wèi zhī qí gù yě 
    qiě rén zhī yǒu cái néng zhě qí xíng hé yǐ yì yú rén zāi wéi qí yù shì ér shì zhì huà cè ér lì hài dé zhì guó ér guó ān lì cǐ qí suǒ yǐ yì yú rén zhě yě shàng zhī rén gǒu bù néng jīng chá zhī shěn yòng zhī zé suī bào gāo kuí jì xiè zhī zhì qiě bù néng zì yì yú zhòng kuàng qí xià zhě hū shì zhī bì zhě fāng yuē rén zhī yǒu yì néng yú qí shēn yóu zhuī zhī zài náng qí mò lì xiàn gù wèi yǒu yǒu shí ér bú kě jiàn zhě yě cǐ tú yǒu jiàn yú zhuī zhī zài náng ér gù wèi dǔ fú mǎ zhī zài jiù yě nú jì zá chǔ qí suǒ yǐ yǐn shuǐ shí chú sī míng tí niè qiú qí suǒ yǐ yì zhě gài guǎ jí qí yǐn zhòng chē qǔ yí lù bù lǚ cè bù fán yù yí dùn qí pèi ér qiān lǐ yǐ zhì yǐ dàng shì zhī shí shǐ nú mǎ bìng qū zé suī qīng lún jué lè bài jīn shāng gǔ bù shě zhòu yè ér zhuī zhī liáo hū qí bù kě yǐ jí yě fú rán hòu qí jì yǎo niǎo yǔ nú tái bié yǐ gǔ zhī rén jūn zhī qí rú cǐ gù bù yǐ tiān xià wéi wú cái jìn qí dào yǐ qiú ér shì zhī ěr shì zhī zhī dào zài dāng qí suǒ néng ér yǐ 
    fú nán yuè zhī xiū gǎn zú yǐ bǎi liàn zhī jīng jīn yǔ yǐ qiū è zhī jìn hé jiā qiáng nú zhī shàng ér guō zhī qiān bù zhī wài suī yǒu xī sì zhī hàn wú bú lì chuān ér sǐ zhě cǐ tiān xià zhī lì qì ér jué shèng dí wǔ zhī suǒ bǎo yě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í yòng ér yǐ qiāo pū zé wú yǐ yì yú xiǔ gǎo zhī tǐng yě shì zhī suī dé tiān xià zhī guī cái jié zhì ér yòng zhī bù dé qí fāng yì ruò cǐ yǐ gǔ zhī rén jūn zhī qí rú cǐ yú shì zhū liáng qí néng ér shěn chǔ zhī shǐ dà zhě xiǎo zhě cháng zhě duǎn zhě qiáng zhě ruò zhě wú bú shì qí rèn zhě yān qí rú shì zé shì zhī yú méng bǐ lòu zhě jiē néng fèn qí suǒ zhī yǐ xiào xiǎo shì kuàng qí xián néng zhì lì zhuó luò zhě hū wū hū hòu zhī zài wèi zhě gài wèi cháng qiú qí shuō ér shì zhī yǐ shí yě ér zuò yuē tiān xià guǒ wú cái yì wèi zhī sī ér yǐ yǐ 
    huò yuē gǔ zhī rén yú cái yǒu yǐ jiào yù chéng jiù zhī ér zǐ dú yán qí qiú ér yòng zhī zhě hé yě yuē tiān xià fǎ dù wèi lì zhī xiān bì xiān suǒ tiān xià zhī cái ér yòng zhī rú néng yòng tiān xià zhī cái zé néng fù xiān wáng zhī fǎ dù néng fù xiān wáng zhī fǎ dù zé tiān xià zhī xiǎo shì wú bù rú xiān wáng shí yǐ cǐ wú suǒ yǐ dú yán qiú ér yòng zhī zhī dào yě 
    yī jīn tiān xià gài cháng huàn wú cái wú wén zhī liù guó hé zòng ér biàn shuì zhī cái chū liú xiàng bìng shì ér chóu huà zhàn dòu zhī tú qǐ táng tài zōng yù zhì ér mó móu jiàn zhèng zhī zuǒ lái cǐ shù bèi zhě fāng cǐ shù jūn wèi chū zhī shí gài wèi cháng yǒu yě rén jūn gǒu yù zhī sī zhì yǐ jīn yì huàn shàng zhī bù qiú zhī bú yòng zhī ěr tiān xià zhī guǎng rén wù zhī zhòng ér yuē guǒ wú cái kě yòng zhě wú bú xìn yě
                    王安石《材论》
                    wáng ān shí cái lùn
                    1
00:00:00,000 --> 00:00:07,766
王安石《材论》
2
00:00:07,766 --> 00:00:16,666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
3
00:00:16,666 --> 00:00:24,633
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4
00:00:24,633 --> 00:00:36,300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
5
00:00:36,300 --> 00:00:44,833
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
6
00:00:44,833 --> 00:00:48,566
是有三蔽焉。
7
00:00:48,566 --> 00:01:14,966
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
8
00:01:14,966 --> 00:01:40,266
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9
00:01:40,266 --> 00:01:58,466
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
10
00:01:58,466 --> 00:02:02,866
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
11
00:02:02,866 --> 00:02:13,833
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
12
00:02:13,833 --> 00:02:22,433
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13
00:02:22,433 --> 00:02:29,866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
14
00:02:29,866 --> 00:02:42,700
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
15
00:02:42,700 --> 00:02:58,166
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
16
00:02:58,166 --> 00:03:13,233
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
17
00:03:13,233 --> 00:03:20,966
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
18
00:03:20,966 --> 00:03:31,566
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
19
00:03:31,566 --> 00:03:43,633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
20
00:03:43,633 --> 00:04:05,466
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
21
00:04:05,466 --> 00:04:17,100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
22
00:04:17,100 --> 00:04:22,766
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23
00:04:22,766 --> 00:04:41,866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
24
00:04:41,866 --> 00:04:48,866
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
25
00:04:48,866 --> 00:04:58,633
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
26
00:04:58,633 --> 00:05:08,833
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
27
00:05:08,833 --> 00:05:26,266
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
28
00:05:26,266 --> 00:05:40,066
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29
00:05:40,066 --> 00:05:41,866
呜呼!
30
00:05:41,866 --> 00:05:58,266
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31
00:05:58,266 --> 00:06:09,266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
32
00:06:09,266 --> 00:06:17,866
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
33
00:06:17,866 --> 00:06:23,300
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
34
00:06:23,300 --> 00:06:31,166
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
35
00:06:31,166 --> 00:06:37,166
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36
00:06:37,166 --> 00:06:38,966
噫!
37
00:06:38,966 --> 00:06:43,466
今天下盖尝患无材。
38
00:06:43,466 --> 00:06:49,266
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
39
00:06:49,266 --> 00:06:54,266
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
40
00:06:54,266 --> 00:06:59,933
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41
00:06:59,933 --> 00:07:08,466
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
42
00:07:08,466 --> 00:07:13,366
人君苟欲之,斯至矣。
43
00:07:13,366 --> 00:07:19,100
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
44
00:07:19,100 --> 00:07:28,466
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是一个失误。又有人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人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抱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能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很罕有。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鹗的劲翮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只有当君主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们才出现。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所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失与否,与国家治乱的命运无关,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是一个失误。又有人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仲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人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在于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抱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能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很罕有。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
  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鹗的劲翮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
  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
  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只有当君主需要人才的时候,他们才出现。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所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
                      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敢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其所以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 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之劲翮,加强驽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王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