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到竹枝声咽处,寒猿晴鸟一时啼。
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
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
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水蓼冷花红蔟蔟,江蓠湿叶碧萋萋。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唱起竹枝词时,歌声悲咽,寒猿和晴天的鸟儿一同啼叫起来。
竹枝词中诉说着苦怨,这苦怨是怨谁呢,夜静山空之时,歌声停歇后又隐隐传来。
蛮儿巴女齐声唱着竹枝词,这让江楼上的病弱使君心中满是愁绪。
从巴东乘船前往巴西,江面波浪中风生水起,雨脚齐齐落下。
水蓼开着冷艳的红花,一簇簇地生长着,江蓠的叶子被湿气浸润,碧绿茂盛。
江畔是谁在唱竹枝词呢,前面的歌声悲咽断绝,后面的歌声又迟迟响起。
怪不得曲调如此苦涩,原来是因为歌词也充满苦涩,这些多半是通州司马所写的诗啊。
“瞿塘峡口水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交代地点、时间和周围的环境。“水烟低”描写江面上烟雾迷漫,给人造成一种压抑之感;“月向西”说明时间之晚。在这烟波江上,深宵夜半,竟有人吟唱一首悲歌,应该是遇到了极其悲伤的事,郁愤不能自已,故发而为歌,声调凄惨。末句“寒猿暗鸟一时啼”以环境烘托歌声的悲哀。《水经注》引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鸣鸟啼原本似人之哭泣,悲凉的歌声牵动了鸟啼猿鸣,而猿鸟鸣啼又成为《竹枝》的协奏曲,更加倍衬托出悲歌凄怆的情境气氛。诗歌写得如此凄婉动人,与当时诗人寂寞的心情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