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苏轼[宋代]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诵读客栈,文脉相传 songduke.com

 
6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词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词苏轼
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湖潮
苏轼[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52
海上乘槎侣,仙人萼绿华。飞升元不用丹砂。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

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这首词作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八月,此时东坡任杭州太守,苏伯固(坚)任监税。两人交往甚密,时有诗词唱和,这首词即为东坡和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所写。


  王文诰《苏诗总案》认为此词作于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通判杭州时。而刘尚荣《钞本〈注坡词〉考辨》和吴雪涛《苏词编年辨证》认为此词作于元祐五年(1090年)。


译文

海上有人乘木筏直上银河,仙人萼绿华常来凡间羊权家。飞升上天后就不需要吃丹砂。只要乘着潮势就可以走遍天涯。

在夫差的故国,潮声如雷滚动,在海神的老家,潮水如云翻腾。席上怎么能得到善抚琴的伯牙。谱写潮声,可与《水仙操》比高下。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又名“南柯子”“怕春归”“”春宵曲”“碧窗梦”“风蝶令”等。双调五十二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

槎(chá):木筏。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年约二十,身穿青衣,每月六次到晋人羊权家。

丹砂:又称朱砂,辰砂。

雷辊(gǔn):雷滚;雷鸣。

海若家:指大海。海若,北海若,传说是海神。

“坐中”二句:传说俞伯牙向成连学琴,三年不成,后随师到海上,作《水仙操》,琴艺大进。


简析

  词的上片展开想象,把江潮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头两句引用两个典故,说明天上与人间可以相通;下片正面描写潮势。潮声如惊雷滚动,潮水如鸟云翻滚,声势夺人。全词想象丰富,气势磅礴,用典多而贴切,具有恣肆、自由的气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


赏析

  该词为东坡和苏伯固在钱塘江畔观潮后的词作之一,充分反映了东坡那种与大自然为伍、风采翩翩的浪漫主义情调。


  上片以神话的笔调,写观潮时产生的美好感觉。“海上乘槎侣”,为第一潮景,即海渚者一二人乘坐竹筏来来去去的幻境,神奇极了。钱塘江八月观潮成为杭州人传统的习俗。西晋张华《博物志》载:“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仙人尊绿华”,为第二潮景。“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东坡《望海楼晚景五绝》忽然,有一来去无定的九百岁仙女罗郁站立潮头上。以此比拟潮之形态,美丽极了。“飞升元不用丹砂”,为第三潮景。只见一位道人羽化登仙,不用服什么朱砂炼成的丹药,全凭道家的道,即《子华子大道》所言的“道”,即“元,无所不在也。人能守元,无则守之;人不守元,元则舍之”的“元”,就上天了。以此比拟潮头之涨势,壮观极了。“住在潮头来处、渺天涯",照应第一潮景,直写那“居海清者”的竹筏停留在潮头要到来的地方吧,那远在天边。海潮停止后,海面江阔极了。


  上片由三个潮景组成钱塘一大奇观,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


  下片则以神话与现实交汇呼唤的手法,把观潮给人们的艺术享受渲染得淋漓尽致。“雷辊夫差国,云翻海若家”,状潮之声势浩大。那潮声如雷鸣声震动整个杭州城,如云翻滚惊动海若海神国家。虽然不免有些夸大其辞,但又未失去生活的真实。东坡善于惯用比喻方法来谊染他笔下的人事景物。“坐中安得弄琴牙。写取余声归向、水仙夸“,措绘望海楼上的琴声与潮声共鸣的韵味。坐席中有人舒畅、徐缓地拨弄起伯牙琴,尽取那遗留下无尽之音,正好与潮声形成鲜明的对比,真有“徐声投林欲风雨,末势卷土犹溪坑”(王安石《九井》诗)的韵味。全归响在于伯牙弹奏的《水仙操》美好绮丽琴声。虽然不免带有神话色彩,但伯牙“闻海水洞滑崩撕之声”灵感爆发,移情成功,援琴而歌,竞惊天地面成为中国古代操琴妙手,又给读者以无穷的启示:天才常常是从移情灵感中悟出来的。


  词人以飞翔不繁与幻怪离奇的神仙意象,形容世见少见、直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潮,潮水来去翻腾于天地之间,纵恣无碍酣畅淋漓,令观潮之人不觉飘飘然亦欲随之暂离人间远奔天涯。白日飞升的仙人与翻腾不羁的狂潮,于词中交融为象征自由的意象,透露出词人于词中一再表露的渴望挣脱世网的意念。全词描写钱塘江潮,用神话传说和各种比喻来形容它的声势,意境壮阔,富于想象力。


编辑于:2025-09-11 23:41:59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