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论语八则》  
[先秦]
极简播放旋转图片
听古诗文,来诵读客栈 songduke.com

 
9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诸子百家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诸子百家
佚名《论语八则》
[先秦]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369
  沪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苏教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译文

沪教版


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是智慧的。”


孔子说:“了解(知识)的人比不上喜欢(知识)的人,喜欢(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孔子说:“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孔子说:“不能想要快,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想要快,就不能达到目标;贪图眼前的小利益,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没有好处,还不如学习。”


苏教版


孔子说:“学习按时温习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有志向相同的人从远方来相聚(互相切磋,增长学问),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孔子说:“学生不到努力想弄明白却仍想不通的程度,就不去启发他,不到心里想说却表达不出来的程度,就不去开导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重复教他了。”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所学的知识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这些事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

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是:这。

也:表判断的语气

岁:年。

然:这样。

后:以后。

凋(diāo):凋谢。

好(hào):喜爱,爱好。

尝:曾经。

寝:睡。

以:表目的,用来。

而:顺接作用,然后。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知道,了解。

而:连词,却。

时习:时,按时。习,实习,温习。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按时”。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亦:也

说:同“悦”,高兴,愉悦。

朋:志同道合的人。

乐(lè):快乐。

时:按时。

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yùn):恼怒,恼恨,生气,怨恨。

君子:指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或品德高尚的人。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诲:教,传授。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乎:语音助词。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启:开导。

悱:想说可是不能够恰当地说出来。

一隅:泛指事物的一个方面。

厌:满足。

诲:教导。


简析

  两个教材版本选取的论语八则并不完全一致,但都体现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生哲学。文中阐明了:学习、交友和修养的重要性、学习需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善于从他人身上学习、复习的重要性、在艰难困苦中依然要坚守正道、不要急于求成,也不要被眼前的小利益所迷惑、思考与实践相辅相成等道理,表达了孔子对学习和教学的热衷,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编辑于:2025-09-14 10:41:35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