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夜  
李峤[唐代]
极简播放
诵读客栈,风轻云淡 songduke.com

 
4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唐诗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唐诗李峤
中秋夜
李峤[唐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20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中秋月二首》在《全唐诗》卷六三九张乔名下复出,题为《对月二首》。以风格判断,作者当为李峤。此诗无编年,从诗中使用“寒空”、“雨兼风”等清冷沉闷的字眼来看,可能作于作者被贬滁州之时。此诗为组诗其中之一。


译文

夜空中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简析

  《中秋夜》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陈述圆月升空、四海皆同的普遍说法,然后笔锋一转,提出怎知千里之外的某处并无风雨交加的疑问,通过安定的表面现象和局部事实深察到动乱的社会本相和全局事态。全诗出语平实,明白如话,以疑问句式发人深思,蕴藉深长。


赏析

  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编辑于:2025-11-02 23:31:26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