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宋代]
极简播放
诵读客栈,越过时空的顾盼 songduke.com

 
4
0       分享    收藏
Random Article Link
小字 中字 大字
关闭
宋词
支付订单
打赏6
6.00
微信支付
确定支付 6.00
宋词
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宋代]
拼音 译文 音对译 生成图片 字数:70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顶部
向上
向下
底部

创作背景、简介

  一年的暮春时节,在黄州属地一个叫杏花村的驿馆中,词人谢逸独自一人在驿馆外闲游散步。面对着美丽的江南风景,词人不禁想起昔日相恋的情人,一种无法压抑的情感充溢在作者心中。于是词人回到驿馆,向负责杂役的人要来笔墨,在墙壁上挥毫题写了这首《江神子》。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译文

杏花村馆酒旗迎风。村外流水潺潺,春风抛洒着残红。荒野渡口孤舟自横,两岸杨柳绿荫浓浓。极目远望江南山色连绵无际,所思之人望而不见,惟有萋萋芳草远接天空。

楼外夕阳斜照晚烟笼。美人晚装初了脂粉香气融融,淡描娥眉犹如那含情春日山峰。记得两人当年相识的时候,就是在这小楼的画屏中。只有今夜普照关山的明月,千里之外,我俩共同沐浴在同样的月光中。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也有称《江神子》。

“杏花村馆”:即杏花村驿馆。据说位于湖北麻城岐亭镇。“酒旗风”──使酒旗摆动的和风。

“溶溶”:指河水荡漾、缓缓流动的样子。飏:意为飞扬,此指飘散的样子。“残红”:喻指凋残的花。

“野渡”:村野渡口。

“望断”:指一直望到看不见。

“人不见,草连空”:意为不见所怀念的故人,唯见草色接连到天际。

“晚烟笼”:指黄昏时烟气笼罩的景象。

“融”:融合,匀融,匀合。此句另有解释为:粉香融,是描写景物中空气之美;淡眉峰,是描写烟气笼罩远山之美。愚不以为然,倒倾向理解为写人。因为此句亦宾属于后面的“记得”“相见”语句;其中既有倒置,又有省略,却会意浅明。炼句精湛如此,不逊神来之笔。

“年时”:此指“当年那时”。“画屏中”,应指“如诗画一般的景象中”,而非指楼上摆放的有画图题诗的屏风或屏障。

“关山”:据《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引《复斋漫录》所云,应指黄州关山。

“素光”:此指皎洁清素的月光。


简析

  《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是一首游子怀人之作。它与同类作品相比,感情没有那么凄凉、哀伤,相反,所选用的语言、意向,有一种明快清新的感觉。上片写景。溪边柳荫浓郁,落红轻扬,酒馆酒旗迎风,渡口小舟闲放,远山空蒙,碧草连天,一派清幽典雅的江南景象;下片怀人,词人由眼前美景,回想起昔日恋人。这里并未正面描写人物的相貌,而是采用借代手法,用胭脂香、娥眉淡来表现所忆之人的美貌。结尾又回到现实,借明月表达无尽相思。全词风格清丽疏隽,写景抒怀,自然天成,笔尽而意不尽。


赏析

  词的主题是怀人,于忆旧中抒写相思之情。首先从空间着笔,展开一个立体空间境界。杏花村馆的酒旗在微风中轻轻飘动,清清的流水,静静地淌着。花,已经谢了,春风吹过,卷起阵阵残红。这是暮春村野,也是作者所处的具体环境。这一切都显示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在作者的心态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惆怅色彩。杏花村与酒连在一起,出自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后来酒店多以杏花村为名。


  “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野渡” 一句化用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 “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舟横” 四字凸显出环境的凄清寂寥。可看到 “杨柳绿阴浓” 的景致时,又不免给词人添上几分离愁,杨柳向来与离愁别绪紧密相连,早已成了离别的象征。正如吴文英在《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中所写:“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此处 “绿阴浓” 的景象里,也藏着 “绿暗” 的意味。​凄清寂寥的野渡、象征离愁别绪的杨柳,与上文营造出的淡淡惆怅氛围相契合。这些描写又为下文 “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的怀人伤别埋下伏笔,烘托出相应的环境氛围。有了上文的烘托与铺垫,“人不见” 中的 “人” 便不再是凭空出现的形象。​“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 谢逸是江西临川人,本就属于江南。他一生虽擅长诗文,却科考不顺,多次应试都未中第,最终以平民身份度过一生。这样一位失意文人,身处异乡时的凄苦心境可想而知:远望江南,青山隐约、绵延不绝,相思离别的情愫自然涌上心头。心上人远在江南,只能遥望却无法相见,眼前能看见的,只有无尽的春草连天接地,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而春草本就是常能勾起离别相思的物象。《楚辞·招隐士》中有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李煜在《清平乐·别来春半》里也写过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词人以远景视角望去,春草连天,心上人却不知在何方,心神追念之间,离别的愁绪愈发浓烈。


  过片紧承上片,由望断江南却不见伊人的相思苦楚,顺理成章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夕阳…… 画屏中” 五句皆为往事片段,从上片侧重空间场景的描摹,过渡到下片对过往时光的追溯。这五句本都该以 “记得” 引领,同属追忆内容,但 “文似看山不喜平”,词作尤其忌讳全用平铺直叙的笔法。因此作者开启回忆后,并未先交代叙事背景,而是立刻勾勒具体形象。​


  夕阳西下的美好时分,楼外晚烟轻轻笼罩,在这温馨柔美的环境里,一位绝色佳人悄然现身,脂粉馨香袅袅宜人,眉峰淡淡如远山凝翠。词人没有过多铺陈佳人的面容与体态,而是采用部分代整体的借代手法,仅聚焦她的眉峰与粉香,其余风姿便留待读者凭想象揣度。这种写法比起毫无保留的详尽描绘,更显含蓄悠远,引人遐思,也让这鲜明形象在词人记忆中永不褪色。随后作者才以补叙点明:“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说明前述所有场景都发生在楼上的画屏之间。最后他留下一个疑问:“相见之后,是很快便离别了,还是曾共度一段时光?” 却不再进一步解释。​


  填词恰似绘画,作画不可将纸面填满、把细节穷尽,而应留下适当空白,做到笔已尽而意未穷;填词亦需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回忆到这里戛然而止,词人将思绪拉回当下,写下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追忆的思绪翻涌过后,他终究要面对现实:关山遥远绵长,春草连接天际,远望心中佳人,却再无相见之机。词人心中暗忖:唯有今夜天上的这轮明月,既照耀着客居他乡的自己,也照耀着远隔千里的她,两人只能共对明月倾诉相思,借月色传递心意。​


  南朝宋谢庄《月赋》有云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亦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词人此刻的心境大抵与此相近。谢逸著有《溪堂词》,毛子晋评价其 “溪堂小令,皆轻倩可人”,《词苑丛谈》则称其词 “标致隽永”,这首词的风格也正贴近这般韵味。


  此词写完之后,凡是住到这个房问的人,都反复吟咏这首词,并纷纷向驿卒索要笔墨纸张将其抄写下来。驿卒觉得很麻烦,便偷偷用白粉将此词涂抹掉,这才制止了人们的抄写。可见,这首词在当时是多么受人欢迎。


编辑于:2025-11-03 20:33:02
听听别的 ×

收起评论区 (0条评论)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录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上一页
下一页
00:00 · 00:00   ·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