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关于这篇作品的文体,说法不一。《柳宗元集》把它列入吊赞箴戒类,《柳宗元诗文选注》则说它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可是从作品总体看,除开头四句是杂言而外,其余皆是四言诗句,作者最后也说“我作戒诗,思者无咎”,当以作者原意为是。
这篇作品,明确提出“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辩证观点,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统治阶级“敌存而惧,敌去而舞”的形而上学观点。对立与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对立,没有统一,便没有事物,这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条重要规律。柳宗元早在一千多年前,能有这样的真知灼见,难能可贵,充分表现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的眼力、胆量和气魄。
柳宗元的远见卓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脑子里苦思冥想出来的,他是总结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秦灭六国,是中国战国时代大的历史事件,凡是伟大的思想家都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潜心研究,柳宗元亦如是。“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柳宗元从中得出“敌存灭祸,敌去召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据《左传》载,晋楚鄢陵之战,是春秋时代的五大战役之一,晋军在鄢陵打败了楚军。晋国大夫范文子认为“外宁必有内扰”,果不其然,一年后,由于晋厉公骄傲自满胡作非为,晋国发生内乱。秦始皇奋六世之余威,相继灭了六国,统一四海,终为瓮牖之子推翻。无论秦为外人所灭,或晋国祸起萧墙,都说明敌之存灭对己之兴亡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浓缩丰富的历史内容,有力地支持了论点。
孟孙与臧孙的事例,是春秋时代鲁国三家(孟孙、臧孙、季孙)相互争权夺利的典型事件。据《左传》载:“孟孙恶臧孙;季孙爱之。孟孙卒,臧孙入哭,甚哀多涕,曰:‘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恶我,药石也。美疢不如药石,孟孙死,吾亡无日矣。’”此文进一步强调“智”的重要性。臧孙“智能知之,犹卒以免”,警示一般人当居安思危,可是“今之人不是思”,令人忧虑,作者寄寓深沉的劝戒。
文章紧扣“戒”字,揭露今之人“不知”“不思”“不智”的弊病,针对性极强,富有雄辩的力量。开笔就一反世人知敌仇而不知敌利的俗见,拨尘去雾,令人耳新眼明。继而结合历史经验教训,引人沉思,缝里藏针,渗透观点,使人坐卧不宁。旋即笔锋一转,直斥“今之人不是思”“废备自盈,祗益为愈”的时弊,药入肌里。最后大声斥责“纵欲不戒,匪愚伊耄”的陋习,一气呵成,气势千钧。
文章之所以以诗的形式出现,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炼,句式整齐,节奏紧促,旋律谐美,利于表现观点,富有战斗性,便于记诵,充分发挥“戒”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