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第一首诗以桐花绽放为引,触发诗人绵绵情思,描绘的自然景色打上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色彩,即所谓情融景中,反映出诗人寂寞、痛苦、迷茫的心态。诗以“又见”二字领起,语调凄凉,饱含着伤感。因是“又见”,此前就一定有已见。而此前的已见是夫妇并肩,共赏桐花,依偎笑语,情意绵绵,是快乐而温馨的时光。年复一年,桐花依旧绽放,树还是那棵树,花亦洁白如初,然而身边却少了共赏美景、相依相伴之人,此情此景,怎不令诗人黯然神伤?“发旧枝”三字,以树与花之不变映衬人事之变,花虽依旧,人却已非,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沉重而哀伤。“一楼烟雨暮凄凄”,抬眼望去,满天雨丝纷飞,伴着黄昏的暮气,如烟似雾,弥漫开来,笼罩着诗人的心头。立于楼台之上,四望皆是湿漉漉、沉甸甸的景象。暮色中的烟雨,仿佛在编织着旧日的梦境;暮色中的桐花,又分明在提醒着诗人,那些美好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夫妻间的情意有多少具体入微的细节在其中,无人可以诉说,也就无人可以理解,无人可以体会。此时内心的伤痛只有自己感受,独自咀嚼,除了泪水的流淌,别无语言可以表达。一个“低”字不仅摹写出诗人眼垂泪落那一霎的细小动作,更表现出诗人在那一时刻无语沉痛的心境。
第二首诗由“佳节”引起无限的哀戚。“层城无复见娇姿”,诗人穿行于空寂的宫殿之中,眼前虽依旧是宫娥环伺、侍女簇拥,金炉中香烟袅袅,红锦铺地一如往昔,然而,那个相伴十年的妻子却已不在身旁。此情此景,如同一把无形的钥匙,将往昔此时的所有回忆一一解锁,涌上心头。楼台之外,那如轻烟般缥缈的暮色,那皎洁明媚的月光,曾是多少次繁华落幕之后,夫妇二人独处时的私语背景,是他们共同欣赏的景致。如今,这些景致虽依旧,却只能唤起往昔二人共赏时的甜蜜回忆,却也如利刃般,残忍地刺痛着诗人这个孤独者的心灵,令人不禁叹息,烟月依旧,人事已非,一切不过是“空有”罢了。紧接着,“佳节缠哀不自持”一句,堪称全诗的承上启下之笔。它上承“层城无复见娇姿”的怅惘迷茫,下启“空有当年旧烟月”的深沉惆怅,巧妙地将节日的特定氛围与往昔情景紧密相连。正因如此,诗人才会有“哭蛾眉”的悲泣失声,这哭声中透露出他极力想要按捺内心悲痛,却终究未能成功的无奈与挣扎。。这里却说“佳节缠哀”,仿佛哀痛不在人的内心,而是节日的全部就是哀痛,紧紧地缠绕着过节的诗人,以至于诗人不能自我把持,在节日之际大放悲声。
两首诗以平易朴实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无限怀念之情,感情真挚深沉,凄惋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