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已收录 768 位作者、 5924 篇作品。
均为诵读客本人诵读。
全站作品总时长:304小时57分42秒
注册登录后收听
下一篇
辛弃疾《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

宋词辛弃疾
0 8 收藏

编辑于:2025-11-03 20:37:33  

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辛弃疾 [宋代]
拼音译文音对译 正文字数:56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一身 一作:百年)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译文
回首往昔,万千世事如过眼云烟般消散,而我这副身躯却似深秋蒲柳,过早地衰老了。如今这把年纪,最合心意的活法莫过于醉卧竹榻、漫游山水、闲卧安眠。
孩子们啊,待秋收后需早些将官府催缴的租税缴清,家中开支更要精打细算、量入为出。虽说把家事托付给你们,我这当爹的却还要管些闲事,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注释
西江月:词牌名。
儿曹:指自家儿辈。
以家事付儿曹:一作“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把家务事交代给自家儿辈。以家事付儿曹示之。
“万事”两句:言万事如云烟过眼,而自己也像入秋蒲柳渐见衰老。
蒲柳:蒲与柳入秋落叶较早,以喻人之身体孱弱、早衰。
催科:官府催缴租税。
了纳:向官府交纳完毕。
乃翁:你的父亲,作者自谓。
简介
  此词作于辛弃疾晚年退居铅山时期,见于《稼轩长短句》卷十。辛弃疾一生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屡建奇功,但也因为坚持抗战而为以皇帝为首的主和派所不容。中年以后曾长期闲居上饶、铅山等地。这是词人晚年在江西铅山写给儿孙们的一首词。
简析
  此词上阕写词人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全词反映出词人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颇具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他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赏析
  全词开篇仅以一句便将往昔岁月轻轻带过,转而以浓墨重彩铺陈当下之景。言及过往,一句“万事云烟”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蕴含着无尽沧桑与深沉感慨。辛弃疾,这位在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传奇英雄,自诞生之际,其家乡便已沦陷于金人之手长达十二年之久。

  年仅十五岁时,他便肩负起祖父辛赞的重托,毅然前往金国都城刺探军情,为日后收复失地默默积蓄力量。二十一岁时,他已汇聚起两千余名志同道合的义士,随后投身耿京义军,担任掌书记一职。二十二岁那年,他代表耿京奉表南归。然而,在返回山东复命途中,惊闻叛徒张安国杀害耿京并投降金国的噩耗,义军瞬间分崩离析。辛弃疾当机立断,火速奔赴海州,仅率领数十骑勇士,如猛虎下山般闯入金营,生擒张安国,随后将其押解至朝廷问罪,一时间名震朝野。四十岁时,他已官至湖南安抚使,一生为恢复祖国统一大业,南征北战,屡建奇功。

  但命运弄人,正因他毕生坚守抗战立场,坚决反对议和,故而遭到主和派的百般排挤与打压。四十载风雨兼程,他饱尝诬陷与屈辱,历经磨难,却仅以“云烟”二字轻描淡写地概括过往,这般看似洒脱的表述,实则饱含着难以释怀的深沉压抑。倘若内心真能做到波澜不惊,又何须用“云烟”来刻意淡化呢?“蒲柳”一词,表面上是自谦身体孱弱、不堪衰老,实则暗藏对投降派的不满与愤懑。抗战英雄竟被比作早衰的蒲柳,而那些阿谀奉承、苟且偷生的投降派,却自诩为四季常青的松柏,个中感慨,深沉厚重,令人唏嘘。既然无法在战场上继续挥洒热血、施展抱负,那么不妨以醉、以游、以睡来排遣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这看似消极避世的生活态度,虽难免透露出几分愤慨,但对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慰藉、修身养性的良方呢?

  下阕中,他殷切叮嘱儿子们在农事结束后,务必及时向官府缴纳赋税。尽管自己曾身居高位,如今退居林下,却始终坚守原则,绝不滥用特权,时刻教导子辈心系国家,强调纳粮要趁早。同时,他还告诫家人要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勤俭持家。词题为“以家事付之”,从这番嘱咐中,足见辛弃疾为人正直、家风严谨。然而,作为一家之主的“乃翁”,即便将家事托付给晚辈,却仍忍不住要插手一二,那便是悉心照料家中的花木,尽情领略山水的韵致。

  这阕词,表面上看似描绘了一位老人悠然自得、闲适安逸的生活状态,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感到它骨子里正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对于一下子从火热的事业中退下来的这位老人来说,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态度和管竹、管山、管水的生活情趣固然是可取的,然而,他那一颗激荡的心,却不能如此安顿。所以这种悠闲所掩饰的那一番几乎使他隐了一辈子的痛苦,更令人感动。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陆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Random Articl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