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已收录 768 位作者、 5924 篇作品。
均为诵读客本人诵读。
全站作品总时长:304小时57分42秒
注册登录后收听
下一篇
赵鼎《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录制于:2025年10月17日

宋词赵鼎
0 8 收藏

编辑于:2025-11-03 23:44:09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赵鼎 [宋代]
拼音译文音对译 正文字数:55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译文
身在异地,哪里知道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忽然惊喜地发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我虽被贬到这偏远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注释
建康:即今南京市。
上元:指元宵节。
那:也写作“哪”。
岁序:岁时的顺序,岁月。
小桃:初春开花的一种桃树。
悲凉地:指建康(今南京市)。
水晶宫殿:用水晶装饰的宫殿,形容极其豪华辉煌,泛指宋汴京宫殿。
五云:五色瑞云,多指吉祥征兆,代指皇帝所在地。
华胥(xū)梦:指梦境。
简介
  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春,北宋灭亡,宋室南迁。是年秋,赵鼎南渡,沿水路至仪真,作者大约于年底或次年初至建康,于上元节(元宵节)之夜写下了这首抒发故国之思的词作。
简析
  词的上片写词人被贬海南凄凉之地感叹时光的易遗,下片具体讲述“全盛时”的景象,写他回忆普日京都的繁华往事之悲。全词通过今昔对比,以今日之悲凉,对比昔日之全盛;以梦中之欢乐,对比现实之悲哀,抒发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其情感沉郁、刚健深挚,感人至深。
赏析
  这首词上片抒发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慨叹,下片则借回忆往昔京都的繁华往事,传递出深沉的悲戚。全词以今时境况与昔日情景相对比,道尽对故国的深切眷恋与国破家亡的悲痛,情感沉郁厚重,读来令人动容。

  上片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两句,词人开篇便直抒感慨:如今漂泊在外,竟未曾察觉时光节序已然悄然更迭,待到猛然惊觉时,春日早已催得小桃枝上绽放出花蕊。“小桃” 是桃树的一个品种,通常在上元节前后开花,这一细节也与词题中所提及的时令相互呼应。不知不觉间,一年时光又已逝去,回首过去的一年,故土沦陷,自己只能四处辗转漂泊,此刻回望过往,满心都是 “往事不堪回首” 的痛楚与悔恨。

  词人此时身处都城建康,心中却满是羁旅漂泊的悲凉, 这份悲凉,不仅源于他远离故乡的漂泊之苦,更源于故乡已彻底沦陷、此生难再归去的绝望。半壁江山已落入他人之手,这一无法否认的残酷现实,迫使词人发出 “天涯海角悲凉地” 的凄苦慨叹。从地理位置上看,北宋都城汴京与南宋都城建康远算不上 “天涯海角”,但江山易主的剧变、战火连绵的动荡,以及 “有家却归不得” 的无奈,让词人觉得两座都城之间的距离仿佛真如天涯海角般遥远。

  “记得当年全盛时” 一句,是作者目睹建康上元节的凄凉景象后,油然而生的对往昔岁月的眷恋。“记得当年” 四字,将思绪拉回北宋时期的繁华过往。词人遥想当年,汴京的上元节是何等盛大热闹,“全盛时” 三个字,用词凝练却情感浓烈,仿佛记忆中那片繁华盛景正汹涌而至,带着难以抑制的情感喷薄而出。

  下片转而具体描绘 “全盛时” 的景象,词人却未用浓墨重彩堆砌奢华意象,反而以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这般清灵缥缈的画面,含蓄暗示当年汴京城的柔美风情。花枝摇曳映出婀娜影姿,月光洒落流淌着粼粼清辉,宫殿如水晶般晶莹剔透,五色祥云在天际飘荡, 如此绝美的景致,最终却被敌军铁蹄踏碎,昔日繁华尽成空梦,怎不令人 “回首泪满衣”。

  结尾的 “东风” 与开篇 “小桃枝” 相呼应,让全词意脉紧密衔接。“分明一觉华胥梦” 中 “分明” 二字,既凸显出词人梦醒后的清醒,更传递出清醒后直面残酷现实的深切悲哀。词作开篇 “那知”“忽惊” 二词,已然暗藏如梦初醒的意味;到 “记得当年” 一句,词人又再度沉浸于过往的 “繁华梦境”;最终,却因清晰意识到家国残破的现实而从幻梦中惊醒,忍不住泪湿衣襟,悲痛难以自控。由此可见,“梦” 在这首词中蕴含多重深意:既指代词人寄托个人情感的精神归宿,也用以比喻国破家亡、繁华转瞬成空的苍凉境遇。

  词中还巧妙运用回忆对比的手法:以如今的悲凉处境,对照往昔的全盛时光;以梦中的欢乐景象,反衬现实的凄惨悲哀。这种艺术手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由情感自由抒发、尽兴挥洒,情感虽悲却不失刚健,深沉真挚又不流于柔弱,与一般的婉约词或豪放词相比,都展现出独特的风格韵味。

请点击 登录 后评论
如未显示登陆状态,点此 刷新 页面
Random Article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