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其一
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位“狂夫”的形象,诗歌三、四两句先从外貌上刻画这位狂夫放荡不羁:不扎头发、不整衣冠。接下来的六句则从精神上刻画出这位狂人的特质:他不听从孔子劝人积极入世的教诲,也不追随那些坚守隐逸之道直至生命尽头的人,更不模仿先贤向天地发问的举止。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这位狂人都展现出了极端的狂放。然而,在这狂放不羁的背后,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迷茫。孔子、屈原、古代智者、伯夷、叔齐的理念与行为,都未能解开狂人内心的迷茫,都未能成为他效法的对象。狂人内心的困扰,他自己也难以言表。从言行举止来看,这位狂人确实放荡不羁,但深藏在他内心的困扰,正源于诗歌开篇所提到的“茫然无心求”。
其二
此诗前半部分描写一位田舍老翁随意自在的田园生活:“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反复描写一种随性而为的简单、单纯的生活;“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写出这位老翁随遇而安,无欲无求;“不曾向城市”一语,将诗歌由描写田园老翁的生活,转向老翁对村外世事的理解,也阐述了老翁为什么甘于田园生活。三皇五帝,位高权重,其历史记载多为赞誉之词。然而,究竟是战争夺取皇权还是禅让继承更为正义呢?就那些有详尽历史记载的禅让事件来看,其背后亦不乏战争与权力角逐的阴影。这位老翁对政治纷争深感困惑,也并无多大兴趣参与其中,他选择了在乡间度过平淡岁月。诗人最后两句道出了自己的意愿:他希望自己能够保持刚强正直的人格,而不是在权力斗争中随波逐流,至于政治生活中的得失,应该“放怀”,看开一点。
其四
东晋隐士陶潜(字渊明)性情高洁傲岸,喜欢饮酒,曾创作《饮酒二十首》以述怀。诗中的陶潜已是弃官后的中年人,家境贫寒,九月九日重阳节,没有好酒。正逢友人馈赠佳酿,一高兴也不知道喝了多少,喝得东倒西歪。诗歌描写饮酒的场景写得潇洒:“且喜得斟酌,安问升与斗”“兀傲迷东西,蓑笠不能守”,但潇洒中又透露着一丝苦闷,隐士又不愿意深谈这种苦闷,只是说因为家计艰难有些愧对妻子。诗中沉溺于酣歌饮酒的老叟是自来如此吗?事实上,陶潜少年时便精通六经,他“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诗人王维一样,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才子。陶潜辞去县令之职后多年,仍不时有达官贵人前来拜访。其中,有行为端正者,如诗中提及的江州刺吏王弘,他“白衣携壶觞”,陶潜欣然接受其酒;但也有当朝权贵檀道济想与他结交,他却坚决不收其赠送的酒肉。陶潜坚定地隐居田园,未展其才,主要是因东晋末年乱世纷扰,朝堂之上波谲云诡,正直之士自保尚且艰难。王维吟咏陶潜,对陶潜的遭遇深感同情。